正文 第四節 價值多元與價值整合(1 / 3)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和利益要求發生了深刻變化,使社會成員思想觀念產生了劇烈分化,呈現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態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執政黨價值整合的難度。

一、社會轉型期價值多元的現狀分析

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大都來源於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現實,特別是來源於他們所屬的群體和環境,是社會環境、社會輿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因素教化和濡染的結果。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成為人們頭腦中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觀念模式,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言論和行為,然而,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一旦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的發展或者它所依賴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等發生了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也會隨之而發生改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利益逐漸出現分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結構不斷趨於多元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一些同主流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也大量湧現,造成多種價值觀念彼此碰撞。價值觀念多樣化表現為非主流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的不斷湧現、東方價值觀念與西方價值觀念的衝突、群體價值觀念與個體價值觀念的衝突、功利價值觀念與倫理價值觀念的衝突,等等。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也乘機而入,被一些人所認同、所接受,這就勢必會讓一些人動搖與模糊了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減弱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可貴精神,滋生和助長了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一些人在處理競爭與協作、個人與集體、索取與奉獻、盈利與服務的關係上,越來越傾向於個人本位主義的價值取向,越來越注重自我利益,甚至為自我利益不擇手段;傳統價值觀念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被一些人拋棄了,甚至一些核心價值觀也幾乎被忽略,他們的價值觀念開始以市場準則為標準;奉獻和犧牲精神幾乎成了稀有的品質,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封建主義腐朽沒落思想及各種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困難群體對社會產生抱怨、失望、抵觸等消極情緒。“各個社會階層的成員的價值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也趨於務實化、功利化、多元化,務實與理性的政治文化意識逐漸成為各社會階層的政治心態主流。”由於各自的社會地位和利益不同,各個階層和不同群體趨向於不同的價值觀念。比如,那些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異軍突起的新興企業家階層和個體工商業者,則傾向於市場經濟價值觀念,強調效率和競爭;而在利益結構調整中相對受損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如部分工人和農民),則主張計劃經濟的價值觀念,強調人人均等和社會公平,等等。

綜上所述,“價值觀念多元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即一是空間上各種價值觀念的無序分布;二是係統內各種價值觀念的相互衝突和抵耗;三是表現形式上各價值主體內心的無所適從及價值取向的迷惘困惑;四是影響上導致價值共同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減弱,社會處於不穩定狀態之中。”因而執政黨有必要從國家和社會層麵重建全社會共同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重新整合與凝聚社會力量,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來引領社會風氣、以與時俱進的道德準則來規範人們的行為。

二、社會轉型期價值多元的原因探析

“從社會哲學的角度看,價值觀念多元化是指一個社會係統中特定民族的社會關係、文化係統和觀念意識形態的離散、混亂、分化、互解的狀態。”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提倡和發揚“一切聽從黨的安排”,“國家的需要就是個人的願望”。當時,這種價值觀念比較普遍地為廣大民眾所認可、所接受,這是一種集體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那麼,人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怎樣產生的呢?其原因是什麼呢?

當前,社會價值多元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而言:第一,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是直接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而來的,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階段,這就使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三種不同形態的文化不是由低級到高級依次相繼出現,而是集中在同一時期同一空間都存在。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影響與封建主義文化的殘餘。第二,我國實行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這是當前我國社會價值觀念多元的物質基礎和製度保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經濟製度和經濟關係必然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層麵上,價值觀念和文化形態多樣化就不可避免。第三,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湧入、悄然滲透,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衝突和彼此碰撞比以往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劇烈。第四,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帶來了所有製形式的多樣化、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就業形勢的多樣化、思想意識的多樣化,人們的精神需求與價值觀念也必然呈現多種取向。第五,從價值主體的自我意識來看,價值觀念的個體化特征會因為社會轉型期主流意識形態統攝力的削弱而呈現出來,從而導致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由於每個價值主體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曆、綜合能力、心理素質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相應地,其自我意識的內容和層次也是有差異的,因此,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也具有顯著的個體化特征。“在社會發展的正常時期,由於代表社會發展和統治階級利益的主體價值觀念存在並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因而係統內的各種價值觀念始終處在一種勢均、有序、和諧的狀態。隻有當社會急劇變革或處在一種轉型期時,原有的主體價值觀念受到衝擊,其影響力和統攝力遭到削弱,這才會直接導致價值觀念係統內部的各種子價值觀念的個體化特征和豐富差異性凸現出來,造成各種子價值觀念抵耗、混亂和無序,從而形成價值觀念多元化。”“在轉型時期,社會發展出現新的變項,傳統的價值體係無法把它納入自己的解釋和整合體係中。當這些新的變項不斷積累、壯大,並從中孕育產生新的價值體係,傳統的價值觀念體係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機甚至瓦解之中。”第六,在改革開放全麵推進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黨和國家在方方麵麵減少了對廣大民眾的支配與控製,也為廣大民眾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和思想意識的多元化提供了外在條件和寬鬆環境。可見,社會轉型期價值多元的原因是複雜而多樣的,需要全麵審視和認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