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轉型對執政黨價值整合的挑戰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思想意識多樣化,人們價值觀念多元化,使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衝擊,給執政黨價值整合帶來挑戰,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主流意識形態相對淡化和社會階層意識的相對獨立,使執政黨政治權威麵臨挑戰
計劃經濟條件下,執政黨在事實上掌握著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的控製權和分配權,這使得廣大民眾對執政黨有著一種天然的利益依賴關係,這種利益依賴關係,又使得人們不得不追隨和信奉執政黨所提供的主流意識形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各個階層和不同群體在獲取和實現本階層、本群體自身利益、願望與要求的途徑和手段上有所改變,對執政黨直接的利益依賴感大大減弱,使廣大民眾在一定程度上疏遠和淡化了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關注。主流意識形態的相對淡化和疏遠使廣大民眾從過去崇拜權威、迷信權威發展到開始用理性的目光來評價政治現實,並形成各種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廣大民眾不再盲目地追隨和信奉主流意識形態,隨著政治世俗化對人的精神的解放,廣大民眾已習慣於根據公民的經常性利益來評價政治,特別是在社會利益出現分化的情況下,各階層各群體“對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已經成為能否贏得政治忠誠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看,“主流意識形態的相對淡化和社會階層意識的相對獨立,及其由此導致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的弱化、政治認同的降低,使得執政黨的思想基礎受到削弱、政治權威麵臨挑戰”。
與此同時,社會階層意識相對獨立,層次性增強,差異性增大。比如,在利益結構調整中相對受損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如下崗工人和失地農民,則向往傳統計劃經濟的價值觀念,主張人人均等,強調分配公平;而那些在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他們在企業中接受的是資本主義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及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則更可能、更願意傾向於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等等。這同樣對執政黨的價值整合構成嚴峻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利益受損階層對執政黨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信任危機,使執政黨價值整合麵臨挑戰
“市場經濟的逐利本質,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利化,更多地關注自身的利益,個人至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識形態肆意顯現出來,動搖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極大地改變和調整了廣大民眾的利益關係和社會地位,在這種社會改變與調整中,必然會出現利益相對受損階層和群體。這些階層和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麵麵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和衝擊,從而使得他們對執政黨產生了抱怨、失望、抵觸等消極情緒,甚至對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產生懷疑和動搖,使執政黨的主流意識形態開始麵臨信任危機。
例如,社會轉型後,工人在階層分化中其經濟收入、社會聲望、社會地位等明顯下降。與此同時,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工人成為下崗無業者,成為社會底層的弱勢階層和困難群體。在這種情形下,其中就會有很大一部分人開始產生了主人翁的失落感,感到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逐漸喪失,懷疑和抵製執政黨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再如,近些年來,我國地方政府大規模的征地,使得大批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進而失去生活來源和物質保障。地方政府在低價征收土地後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少數黨政領導幹部甚至在征地中利用手中的權力尋租,剝奪和侵害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這引發了廣大失地農民的嚴重不滿情緒和抵觸心理,使他們對執政黨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信任危機。又如,私營企業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深入發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本應享受應有的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一社會階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應有地位和聲望仍未得到全社會的一致認同和廣泛支持,使得他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參與需求同參與權利之間有一定的差距,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社會政治的歸屬感,降低了他們對社會政治的認同感,並使他們對執政黨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懷疑甚至抵觸情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