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拓寬權利整合的有效途徑(2 / 3)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科技的進步,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以其影響廣泛、快捷、開放、自由等特點,成為各個階層、不同群體表達自身利益、願望和要求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大眾傳媒—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無線、有線、衛星)、電影、唱片、書籍以及電子通訊,是與公眾交流溝通的平台和渠道。學會利用大眾傳媒來獲取資源和傳遞信息,開辟廣大民眾表達意願和利益的新平台、新渠道,是執政黨整合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扁平化社會的日益成熟,過去那種以行政命令為主的控製方式越來越沒有現實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了解和掌握大眾傳媒活動的規律,並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使它們更好地反映廣大民眾的意誌、更好地體現執政黨的意圖。同其他表達方式和途徑相比,大眾傳媒在廣大民眾利益表達方麵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它是具有“左右政治態度和問題重點的主導力量”。通過大眾媒體做出的利益訴求表達,無需經過中間環節而可直接通往黨和政府的決策層,實現自主利益的有效表達;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避免了信息失真,對於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實現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也極大地密切了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使廣大民眾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能夠接近決策核心。

為開辟並引導大眾媒體這一新平台的正常運轉,需要從如下幾方麵來努力:第一,注重發揮大眾傳媒社會監督、引導輿論、影響民眾和收集信息的作用。當今傳媒被冠名“無冕之王”、“第四權力”,黨和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管理和引導,借助這個多層次、扁平化的廣大民眾利益表達渠道,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社會監督、引導輿論、影響民眾、收集信息方麵的作用,為滿足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創造條件、提供方便。第二,各地要盡可能多地設立“人民心聲”、“焦點網談”、“網上信訪”、“領導幹部信箱”等欄目,以此引導大眾傳媒成為彙集民智的新平台、暢通民意的快車道。第三,盡量開拓和充分重視大眾傳媒在幫助和扶持弱勢群體上的功能,為弱勢群體在利益表達上提供合法渠道,使他們在黨和國家決策層中也能有利益表達、政治參與的機會。通過完善大眾傳媒利益表達機製,使弱勢群體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在穩定、合法的基礎上得以表達,使社會公平正義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總之,要充分發揮各種大眾傳媒的積極作用,使主流媒體既成為執政黨的喉舌,又成為廣大民眾利益和要求表達的窗口。

(三)進一步增強社會組織的利益表達和信息溝通功能

社會組織也叫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和第三部門,是承擔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可為群眾利益的表達與訴求提供及時、有效的渠道,有助於提升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與法治意識,推進整個社會的民主政治建設。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進行和社會利益的不斷分化,社會組織作為多元公共服務主體之一,它們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利益訴求、促進社會自治和激發社會活力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是執政黨發揮社會整合功能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

中介組織、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具有公共性和非營利性質,在實現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表達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利益表達和信息溝通中,社會組織發揮著代言的作用,直接代表各個社會階層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願望和要求,集中地製度化地向黨和政府反饋,既減少了社會成本,又避免了不正當的利益表達,化解了社會各階層、各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與利益糾紛。當前,我國的各種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它們分別代表社會各個階層和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具備承接部分黨政機關轉移職能的能力,在黨政機關與社會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溝通作用。但這些社會組織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方麵,社會組織的利益表達和信息溝通功能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麵,對於弱勢群體或困難群體而言,代表其利益的組織還較少,如農民和下崗工人等群體的利益表達和信息溝通渠道缺乏、相關的社會組織寥寥無幾。

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一方麵,要正視現實,尊重規律,積極引導,有意識地去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成立並依法獨立開展工作,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利益表達和信息溝通功能,把各種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轉變成中國共產黨整合社會、實現領導的有效工具。這是科學的態度和合理的方式。比如,社會組織通過舉辦網上論壇、投票和民意測驗等,收集民眾意見要求,影響政府決策;再如,社會組織成員通過進入黨和政府決策谘詢機構,代表社會組織意誌在黨政機關和社會之間進行利益協調,將所代表階層的合理願望和要求納入到決策的過程之中;又如,社會組織自身通過確立研究項目,取得科研成果,並發表成果等方式影響社會輿論,引起決策層的重視。這些途徑有效地發揮了社會組織的橋梁與紐帶作用,能夠推動黨和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溝通與合作。

另一方麵,要大力扶持弱勢階層和困難群體的社會組織。比如,有必要建立農會並用法律賦予其權威和權力,積極發揮它們的橋梁紐帶和溝通作用,使之成為農民利益的可靠維護者和有效保障者,承擔起社會利益表達的重要角色。盡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它也隻能“站在全社會的角度上協調各種利益關係,不可能完全代表農民的具體利益”,也不可能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與所有階層,更不可能將信息溝通功能覆蓋到所有權力所到達的地方,而社會組織則依靠其社會性、民間性特征,可深入社會各個利益階層與邊緣性群體,為黨和政府收集和提供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信息,如向黨和政府反映“三農”問題、失學兒童問題、資源環境問題等,能夠有效影響黨和政府的決策過程。總之,各種社會組織隻有把它們所代表的階層和群體的利益訴求充分表達出來,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才能夠有的放矢、切實可行。

二、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

所謂政治參與,即公民通過合法的方式與渠道,直接或間接參與和影響公共政策製定、表達自身利益需求和意願的政治行為,“是人們權利意識日益覺醒、民主意識日益增強,在政治上要求參與關係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務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黨和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暢通、方式透明,可以增強社會成員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和認同感,同時,也是人們當家作主權利得到落實的具體體現。為防止和糾正過去代民行事、替民作主的做法,我們需要逐步推進和發展黨內外民主,並建立一係列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

(一)保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代表依法履職的權利

在長期政治生活實踐中湧現出來的被廣大民眾選舉產生的政治代表人物,包括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是十三億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代言人,他們權利的保障和落實,便是全體公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反映。對此,要不斷擴大並保障他們履職的權利,包括選舉權、質詢權、罷免權、評議權、提案權和建議權等。為了保證這些代表能夠忠實地履行公民所賦予他們的權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進和健全選舉製度。選舉權是公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政治權利。公民選舉權能否得到落實,反映了政治參與的效能,體現出公民對這個體製的認同。當前,要逐步擴大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的範圍,並在適當時機引入競爭機製,保證公民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出滿意的代言人,使廣大人民的真實政治意願能夠通過這一途徑和方式合法、合理地表達出來;確保選民與人民代表的溝通和聯係經常化、固定化,真正保證人民代表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作用,加強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政治合作和協商。此外,進一步推動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結構的多元化。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政治協商製度,是廣大民眾實現政治參與的製度化渠道,讓社會不同階層和群體參與進來並占有一定的比例,適當增加農民、工人和其他弱勢階層成員的名額,進而疏通社會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有效渠道。通過這些方式和途徑,進一步保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代表依法履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