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斷推進黨內民主,努力提高黨的權利整合能力
所謂黨內民主,是指黨內全體成員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享有參與黨內事務的決策、管理、監督的權利。由此可以看出,黨內民主不僅包括民主意識、民主作風,而且還包括民主原則、民主製度等。當前,擴大和推進黨內民主,要以增強黨員民主意識,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重點,以黨內民主權利的整合帶動社會民主權利的整合。
(一)增強黨員民主意識,肅清封建主義影響
黨員的民主意識是在黨內民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對黨內民主的自覺認識、看法與評價,是影響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因素。廣大黨員是黨的主體,黨員本身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直接影響其在黨內民主生活中的行為和表現,並最終影響黨內民主的質量與水平。因此,從教育入手,提高黨員的民主意識,培養黨員的民主作風,使其養成自覺遵守民主程序的習慣,才能為擴大和推進黨內民主打造堅實的基礎。
封建專製主義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封建專製主義的治國方式與政治製度形成一種曆史的傳統並轉化成政治文化心理,它不會隨封建王朝的覆滅而一下子退出人們的思想領域。這種封建專製主義的政治文化,經過長期的演進與延續,已構成一種社會習俗,滲透到人們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等方方麵麵,也體現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這對於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的發展是一種無形的束縛與巨大的墮力,嚴重影響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生活的正常開展。因此,要擴大黨內民主,增強民主意識,就必須把反對封建主義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具體而言:第一,消除特權思想,確立黨內平等觀念。鄧小平指出:“我們今天所反對的特權,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製度之外的權利。搞特權,這是封建主義殘餘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當前,特權思想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還有一定的市場。應該強調這樣的觀念: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麵前人人平等,公民在法律和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這是民主最基本的原則與精神,平等是民主的首要前提和內在要求。第二,消除家長製的思想,強化黨內主體觀念。黨內家長製有兩大特點:一是搞人身依附關係,把正常的同誌關係、上下級關係異化為“君臣關係”和宗派關係,奉行“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用人之道,黨員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二是搞一言堂,領導個人說了算,別人隻能隨聲附和,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更不能充分表達黨員個人的意願和意見,討論則是走形式。對此,我們必須花大力氣將這種家長製的思想予以清除。第三,消除“為民做主”的思想影響,增強黨內權利主體意識。帝王將相是“明君”來“為民做主”,人民都是“阿鬥”,自己做不了主。這種舊思想的殘餘使一些黨員的權利主體意識不強,在黨內生活中缺乏熱情和積極主動精神。由此可見,消除這種畸形的“為民做主”觀念,增強黨內權利主體的政治責任感和參與感顯得尤其重要和勢在必行。
(二)改善黨內選舉製度,促進黨內民主建設
製度具有長期性、根本性、全局性和穩定性。加強和改進黨內選舉製度是實現黨內民主製度化、規範化的內在要求,是黨內民主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推進和發展黨內民主,如果沒有可靠的黨內選舉製度作保障,就會因人而異,因事而變,是靠不住的。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思想原則到位而製度建設缺位的情況隨處可見。擴大和推進黨內民主,必須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黨內選舉製度。
第一,擴大差額選舉的範圍和比例,實行競爭性選舉。與等額選舉相比,差額選舉的突出特點在於,它為選舉人行使選舉權提供了較大的選擇性,使他們能夠比較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投票,也為候選人當選增加了競爭性。為此,首先,進一步擴大差額選舉的範圍。應堅持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逐步擴大、有序推進。其次,切實擴大差額選舉比例。目前,盡管各級黨代會代表和地方各級黨委委員都已實行差額選舉,但是差額比例還比較低,往後的任務是逐步實現由較低比例的差額選舉向較高比例的差額選舉轉變。最後,逐步在黨內選舉中建立競爭性選舉製度,改革和完善候選人的介紹方式,增進黨員或黨員代表對候選人的了解。競選方式應當實行黨組織介紹和候選人自我介紹相結合的方式,並回答選舉人提出的問題,也可以運用新聞媒體介紹候選人的情況,讓他們公開亮相,講自己的能力、條件、當選前的承諾和當選後的打算,或者通過答記者問的形式對候選人進行宣傳、介紹和比較。擴大差額選舉的範圍與比例,實行競爭性選舉,一方麵,能讓黨員更直接、更全麵地了解候選人,以選出最優秀、最合適的人擔任領導職務;另一方麵,可以擴大黨員的政治參與,充分尊重和反映選舉人的意見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