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她去找客戶,可是競爭對手正在裏屋和客戶侃侃而談,她的助手表示惋惜,勸她不要激動,可是,曾小米用一個行動征服了所有人,那就是——衝進去!衝進去的她直接開始了對客戶的進攻,不多久,她不但征服了客戶,而且也征服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那個溫文爾雅的同行。
一直以這種雷厲風行態度行走職場的曾小米,慢慢地,人脈變得非常廣,而且,銷售對於她,竟逐漸失去了挑戰性,因為憑借在業內獨特的聲望和自己老道的經驗,談客戶似乎成了一件無比自然和順利的事情,而且,隨著曾小米公司產品的不斷更新和開發,後來的形勢雖然達不到供不應求,可是也以過硬的質量,出現了價格超出同類產品的情況。
有一次,曾小米去參加了一個大型的聚會,來這裏的人,很多都是自己的潛在客戶,瞅準一個時機,曾小米不知不覺地開始和人們講解自己的產品,果然,出現了很多關注公司產品的人。
大家對曾小米的解說紛紛點頭,甚至有很多人當場就主動留下了聯係方式,隻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圍在人群後麵的範先生。範先生很沉默地站在後麵,聽著曾小米說的所有的話,但是沒有一句話讓他的表情有絲毫的波動。
這讓曾小米產生了極大的好奇,於是聚會結束之後,曾小米就主動約請範先生下一次見麵,範先生的表情非常平靜,他禮貌地拒絕了。
後來曾小米又開始約範先生吃飯,她從來不知道請客戶吃飯是這麼難,範先生的冷漠激發了曾小米的鬥誌,曾小米前前後後拜訪了範先生三次,又給範先生打了五六次電話,可是範先生居然冷冷地說他還是質疑產品的性價比,為什麼價格超過同類產品那麼多。
最後,曾小米做了對自己來說非常離譜的事情,那就是在範先生第一次和曾小米一起吃飯的時候,曾小米居然把接近內部價格的優惠給了範先生。範先生沒有任何驚喜,在簽合同的時候,表情還是淡淡的、平靜的。
曾小米不知道的是,範先生回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動地告訴員工,他居然隻用了簡單的方法,就為公司節約了將近十幾萬的成本,在一片讚美聲中,範先生終於忍不住了自己的“深沉”,哈哈大笑起來!
而可憐的曾小米,從來沒有被任何困難嚇倒的曾小米,居然敗在了自己的征服欲和好奇心上,她知道自己當時簽合同答應的條件有多衝動,她同樣明白這樣的價格,等於給公司的業績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心理學專家支招
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道警戒線,很多行動應該用原則去衡量,無論自己的內心有什麼樣的理由。在一個客觀的世界中,有時候,真的需要關上你的心門,與自己的思想做個對話,聽一聽大腦的聲音!
誰都不能保證可以永遠控製自己,就像潘多拉控製不了自己,而打開了罪惡的盒子,這時,警戒線的建立就非常有必要,不要給自己任何理由和借口,要用原則給自己建立規矩。
應該走好規矩和自由之間的平衡木,用警戒線提醒自己,線的一端是原則問題,任何時候不動搖,而另一麵端非原則性問題,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苦。欲望是一種奇妙的東西,該來的時候就接受它,該走的時候也讓它走吧。配套效應——讓你的職場“裝備”亮起來
配套效應來源於這樣的一個故事,那是在18世紀的時候,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他的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這件睡袍。可是,當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裏的時候,突然覺得家具風格不對,發現自己家裏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家具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狄德羅最終感慨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後來,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的朱麗葉·施羅爾把這種現象稱為“配套效應”,也被人們稱作“狄德羅效應”。說的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們為了達到內心的平衡,追求配套是對的,例如: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商業投資者,想要重新從事一種行業,做一個新的領域,需要一些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就要像在做一個新的品牌一樣考慮到配套效應。因為想用以前的舊設施闖新領域的大門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