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或更多人或更多公司在一起合作,不斷地出現新問題新矛盾是正常的事。最該做的是放下矛盾,集中注意力先把大利益創造出來,再考慮分配。采取什麼樣的方法呢,除了放下矛盾,那就是采用一定方法及時解決矛盾。
及時處理就是不要積累,積累必成大患,到問題多時就不好理出頭緒來了。事不過夜,哪怕隻需要用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要把它用白紙黑字寫出來,大家達成共識,明天以後就照此辦理。這樣,事情解決了,也有利於專注力的提高。所以,建立合作事業,規矩不怕多,也不怕瑣碎,規矩就是限製,不但對別人,對自己也是一種限製。
還要特別說的一點是,許多老板,特別是私人企業的所有者,總習慣地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可以隨心所欲的一個組織來對待。其實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一種態度,因為在競爭中,即使是私人企業也是一個具有社會性的利益共同體,而不是個人的私有物。甚至還有些私人企業的老板隻是把注意力放在分蛋糕的比例上,他們害怕職工的收入增長太高或增加太快,因而,常常想方設法去減少職工的收入。結果蛋糕不但沒有做大,反而會越做越小。
所以,讓所有的人都專注於將蛋糕做大才是真正的發展之路。當所有人都專注於將蛋糕做大的時候,不論是幾個人的合夥事業,走險境也能如履平地!
歸因偏差——妒忌,讓人看不到真相
歸因偏差是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學家發現了人們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成功的時候,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的時候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的心理對於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讓自己的認識和現實留有偏差,那麼就會形成個人發展的巨大漏洞,難以彌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對他人行為目的的歸因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反應,但是,要識別他人行為的動機是非常困難的。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你正安靜地走在路上,突然一個冒失的家夥碰到了你,你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你會覺得他的行為是故意的,還是覺得這是無心之過。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歸因偏差,從而對內心造成不同的影響。
大部分的人在產生歸因偏差的時候,通常不會把他人的動機歸因為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惡意歸因,繼而可能做出報複性的侵犯行為。在職場同樣如此,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例子——有的老員工,業務過硬,為人也忠誠可靠,但是多年來一直未能得到重用,看著一些比自己資曆淺,能力也未必在自己之上的人,能夠青雲直上就會產生憤懣,時常對同事發一些牢騷。看到領導的偏心就會醋意大增,時常背後說些風涼話。
不得不承認的是,有的人的確工作很努力,但是在公司總是不被人注意。當自己不被重用的時候,看到別人如魚得水,而且這些人跟自己是同性的話,心裏就更加難受。薩特說“他人就是地獄”,假如有勇氣承認的話,這就叫嫉妒。嫉妒解決不了問題,不如轉變一下思路。
鄭飛瑩的心情糟糕透了,她感到自己和鄰座的王丹霞差距太大了。
在鄭飛瑩看來,一旦領導喜歡誰,群眾多一半也會喜歡誰,和王丹霞本身的工作成果沒有直接關係。有很長一段時間,鄭飛瑩心裏都非常難受,而且當王丹霞和她說話的時候,她也不願意搭理。鄭飛瑩心想,不就是因為王丹霞天天在領導跟前討好才會這麼滋潤嗎,因為自己不擅長溜須拍馬,所以領導就不重視自己。
更讓鄭飛瑩生氣的是,有一次開會,很多人都講工作體會,講得大家都昏昏欲睡,輪到鄭飛瑩講的時候,甚至發現領導打起了哈欠,這讓原本信心十足的鄭飛瑩馬上泄了氣。但是輪到王丹霞說話的時候,所有男領導臉上全都陰轉晴了,而且,王丹霞還用近乎撒嬌的口吻與這幾位異性上司交流業務上的問題,簡直讓鄭飛瑩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