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選擇效應——第一份工作,就要為未來十年
做準備 你今天的一切狀況,無論好不好,都是由你昨天的選擇促成的。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有3個人要被關進監獄3年,這時,監獄長允許他們每人提一個請求,3個人的選擇各不相同。美國人要了3箱雪茄,法國人要一個美麗的女子3年相伴,猶太人要的是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3年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他大喊: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法國人出來的時候,還抱著自己的孩子。最後走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3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我不怨恨你關了我3年,相反,我要送你一輛勞斯來斯!
這就是選擇所導致的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心理學中,自我選擇效應已開始被重視,它指的是一旦個人選擇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這條路走下去的慣性,並且他們會不斷自我強化。
從職場來看,這也是很多人跳槽不成功的原因。每個人的第一份工作選擇,將大大影響著跳槽的成本,因為一個人在原來的崗位上已經強化自我的認識了,所以,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新的製度乃至工作知識,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等,這些都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並且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的。
在這裏,我發現了一個很悲哀的現象,那就是很多時候,人們在生活中的選擇都是非常認真的,比如說很多人買水果的時候,會去挑選最漂亮最飽滿的;買衣服,也會買最合適最滿意的。但是在職業選擇上,卻存在著那麼多的盲點,往往不加思考,也不考慮行業前景,投出簡曆,有合適的麵試就去,麵試過了就上崗,上崗之後就按照崗位要求工作。
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選擇,自我選擇效應的存在就是要求每一個人應該多一些對職業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跟著別人走路。要知道第一份工作,需要一個人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和思考,如果一個人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並且堅持走下去,即使路上有荊棘,那麼他依然能在慣性的驅動下堅持自己的發展。
給你講一個夏晨的例子。
夏晨和同學們一起畢業了,很多人說大學畢業意味著失業。
但是沒有哪一個同學坐以待斃,大家都紛紛投入了發簡曆,實習,找工作的過程中。夏晨和別人不一樣。她沒有馬上找工作,而是時常在大學校園裏散步、思考。在這個自己生活了四年的美好校園,看著昔日朝氣蓬發的同學為了投簡曆、麵試而焦頭爛額、絞盡腦汁,她萌生了創業的衝動。
有一天,她想買杯奶茶喝,偶然發現學校裏的奶茶店並不多,喝不到奶茶的夏晨從中嗅出了商機。於是經過了周密的考察之後,她先到品牌奶茶店打工學藝,像奶茶的製作、店鋪的經營打理和招徠顧客的方法,她都用心記在心裏。之後,她回到學校,租下了幾十平方米的店麵,又精心設計了時尚前衛的格局,口味各異的奶茶也一應俱全。
夏晨在很多同學的質疑中,開始了創業。她對自己的選擇從來沒有後悔過,她堅持了自己的理想,從一開始的選擇店麵、籌集資金,到招收員工、簽訂協議,再到裝修完畢正式經營,每一步,對於夏晨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但是她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吃的所有的苦都能夠強化自己的能力。
不但如此,夏晨還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因為她本身就是這個大學畢業的,所以她更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喜好,她開始給同學們辦理學生卡,定期推出“每周特價奶茶”,給予一定幅度的優惠等,她還在店內設計了小茶座,有時候老師和學生在課後溝通問題,就可以來這裏邊喝奶茶邊說話。
就這樣,靠著這樣一步步往前發展的路線,夏晨的店已經在校園越來越受歡迎,而且,靠著這種成功的經驗,夏晨還逐漸地往鄰校發展。就這樣短短一年的時間,當其他同學還在專業和入職的矛盾中選擇的時候,夏晨已經發揮自己的優勢,開了三家自己的店,成為時尚而不為生活所累的小老板。
心理學專家支招
在職場中,這樣的心理效應就是要讓我們必須重視這樣的一種選擇,那就是職業和事業。如果一個人的事業和職業能夠結合得非常完美,那麼職業選擇也是非常完美的。在選擇一個行業的時候,不能單單考慮眼前的利益,一個行業,至少要讓你可以賺到未來十年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