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和自己相處——把最好的一麵帶出來 (1)(2 / 3)

但是,如果你盲目選擇,每天隻記得按時上班下班,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那麼你就沒有為自己賺錢,而是在為老板賺錢,你也沒有理想,而是以老板的理想為理想。如果長期都是這樣生活,恭喜你,你可以在這個錯誤的選擇上穩穩當當地幹一輩子了。如果要轉向其他的道路,就將付出更高的成本。

所以,如果你還沒有擇業,就應該懂得選擇什麼,才能讓你在十年後不被生活所累,如果你已經入職,但是開始的都是機械化的生活,你就應該停下匆忙的奔走,問一問你的心,你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然後正確選擇,果斷出擊。

安慰劑效應——心理斷乳,你必須自己去解決!

安慰劑效應產生於那些使用安慰劑的人,關於安慰劑,人們的爭議很多,一般情況下,它都是由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物質組成的像藥物的一種東西。

在醫學上,這是一種很值得思考的現象,那就是安慰劑這種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構成的物質,會對一些病人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對於使用過安慰劑,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性格特點是他們願意和別人交往,而且在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性。

職場中的這種現象也非常多見,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安慰劑反應者”,在工作中,需要一個親密的工作夥伴,在自己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有人幫助自己出謀劃策,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當一個人有這樣的需要的時候,那麼,隻能說,他還停留在職場的“心理斷乳期”,依賴性太強,還不能完全擺脫別人而獨立工作。

“心理斷乳期”是每一個人都要完成的飛躍,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有一種“待哺”的天性,那就是感覺同事比自己強的時候,就想得到他的幫助。在同事能夠提供幫助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被動了,自己就不會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反正出現問題時,會有人幫自己想,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很被動,哪些該做不該做、該學不該學都會變得一塌糊塗。

需要職場安慰劑的人應該充分認識到,依賴別人的安慰是可怕的,職場不是校園,在學校,一個人勤學好問是美德,但是工作中,如果總是依賴他人的幫助,不僅會影響個人形象,也會限製個人能力的提升。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對“安慰劑”產生了依賴,那麼就必須通過行動來戒除,大膽地通過行動去向別人證明。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以前電腦出現故障的時候,都是靠別人解決的,那麼就需要強化電腦知識的學習。想一想,當電腦再出現故障的時候,自己三下五除二解決問題,而且,當別人電腦有問題的時候,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

下麵講一個真實的職場例子。

林千雪剛畢業就找到了工作。

她的工作是師哥王建峰給介紹的,到了單位之後,也是由師哥先帶她一段時間。王建峰對千雪非常好,很多時候,王建峰發現千雪和客戶溝通有問題的時候,都會馬上示意千雪,然後教千雪如何溝通。

還有的時候,客戶來電話了,千雪接電話卻不知道怎麼回答的時候,就會捂著電話,趕緊找王建峰求救。在王建峰的幫助下,千雪談成了一個大客戶,而且順利轉正,也拿到了巨額的提成。

可同時,千雪也換了辦公環境,她和王建峰分別在寫字樓的兩端,這讓千雪感覺非常無助,看看周圍的人,她都不認識,而且,她也不知道沒有師哥的安排,她應該怎樣開展工作。

上一次的大客戶談妥之後,領導又給了千雪兩個小客戶去談,沒想到,千雪完全失去了主意,她隻能就求救於鄰座的張燕燕。開始的時候,張燕燕還有耐心告訴她,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張燕燕發現千雪在能力上是真的存在問題,便不客氣地說:“千雪,我懷疑那個大單子是不是你談下來的,你對於我們公司軟件的性能都不了解,我不是你老師,希望你遇到問題自己解決,不要耽誤我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