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中國好,世界好!(1)(2 / 3)

大約一千年前,歐洲還處於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屈指可數的思想家正在羊皮紙上用經院哲學煩瑣地論證基督教信仰。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歐陽修的人。他是一位學者,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一位著有青銅、碑文考古研究專著的古董文物鑒賞家,一位著有世界首部關於牡丹專著的博學者,更是一位著有數百卷曆史著作的史學家。歐陽修在他的《新唐書·地理誌》中曾寫有這麼一段話:“蓋自古為天下者,務廣德而不廣地,德不足矣,地雖廣莫能守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以德服人”,注重道德的力量,而不注重攻城略地,不注重占有更多的領土。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道德,即便占有了很多領土也終將失去。

歐陽修去世二十多年後,歐洲發起了一場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歐陽修當然不可能知道萬裏之遙的歐洲發動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是,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歐陽修知道了,他會怎麼評價?他會不會說歐洲人的“十字軍東征”就是“廣地”而不“廣德”的戰爭呢?事實上,“十字軍東征”的結果正應驗了歐陽修的話:“德不足矣,地雖廣莫能守也。”歐洲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得到了什麼呢?

歐陽修並不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歐陽修之前1000多年,孔子便提出“為政以德”,孔孟之道要求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由此再來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尊孔孟為聖人,以孔孟之儒學為治國首要原則,充分說明中國傳統政治就是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輕易使用武力。如今,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普世原則”,它既是人與人之間的原則,也是國與國之間的原則。通俗一點可以解釋為:如果你不想被別人打,你就不要打別人。中國傳統政治奉行這一原則長達兩千多年,歐洲人從何時開始懂得並貫徹這一原則的?當初歐洲人在全世界到處進行武力擴張時,懂不懂得這個“普世原則”?

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裏試爆成功,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原子彈。20多天後,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不到二十年後,1964年,中國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當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中國隨即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的“核武器三原則”:在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普通西方民眾是否知道,中國是唯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要這樣束縛自己?這就是中國愛好和平的傳統,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直到今天依然比西方高貴的體現。

那麼,中國為什麼又一定要擁有核武器?就像當今中國為什麼要發展現代化軍事裝備?因為,中國人至今依然奉行歐陽修“務廣德而不廣地”的原則,但是,中國曆史上曾多次被他人武裝入侵,自從西方向全世界武力擴張後,中國又多次挨了西方的打,中國人再不願意接受被野蠻的武力征服的命運。因此,毛澤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隻是想以這種方式告訴全世界:別再想用武力欺負中國,中國再也不是任人欺負的“東亞病夫”。中國並不想打人,隻是不想再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