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中國好,世界好!(1)(3 / 3)

隻要理解了中國的傳統,理解了中國的文化,理解了中國的曆史,尤其是飽受西方欺淩的近代史,西方人就應該相信中國人的高尚。中國即便以後再怎麼繁榮富強,再怎麼強大,也不會挑釁別人。中國絕不會主動向別人動武,中國人絕對是愛好和平的,這個世界上沒誰比中國人更熱愛和平、珍惜和平,中國絕對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力量。當今中國的強兵政策,隻不過是吸取曆史上被欺負的教訓,在窮兵黷武者麵前,要擺脫挨打的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在這個問題上就意味著,今後誰再膽敢對中國動武,絕沒有好下場。在偉大的中國傳統中,這叫“先禮後兵”,不謂言之不預。

二、中國曆來奉行開放與共贏

當今中國與哪個國家走得比較近,國際輿論便猜測中國要與誰結盟,抗衡西方的哪個同盟。這種判斷的背後還是把中國想成與西方一樣,是對中國的誤解。所謂結盟,換一個角度說,就是隻向結盟者開放,對於同盟之外的,就區別對待,甚至全封鎖或者反對。中國曆史上,通過結盟而形成盟主、霸主的現象,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比較常見。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斷產生盟主、霸主的那個年代是一個長期戰亂的年代。自秦始皇以後,中國人對戰亂就有一種全民性的排斥心理。兩千多年中,除個別特殊時期,中國幾乎從不結盟。西方人主導的近代世界,同盟、結盟現象很多。西方人認為這很正常,但對於中國來說,這隻是一個擴大版的春秋戰國時代,是早已經被中國淘汰的曆史階段,是中國早已經邁過去的一個曆史門檻。因此,當今中國對於結盟也沒有明顯的欲求。

西方世界近代以來不斷出現的各種結盟,實際上是造成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本來有可能限製在一定範圍內的衝突,因為結盟關係便被放大,成為全球性的大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完全是出於無奈,被動地、身不由己地卷入西方的同盟關係。

有人說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很幸運,碰巧都站在勝利者一方,這個觀點並不正確。中國被動卷入兩次世界大戰,最終都處於戰勝國地位,並不是湊巧,而是由於中國的本能。出於曆史經驗,中國對於西方炒春秋戰國冷飯的結盟對抗,有著曆史賦予的敏感的判斷力。加上中國自我求生存的本能,使得中國自然而然做出正確判斷。當有人說中國比西方落後,中國學習西方不如日本之類的話時,他們應該麵對一個問題:為什麼誕生了一係列在西方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的德國,在曆史的潮流麵前會選擇錯誤?為什麼西方最好的學生日本也會選擇錯誤?為什麼文藝複興的發源地,孕育西方文明源頭的意大利也會選擇錯誤?而中國這個對西方總是存在抵觸的“落後國家”卻在最關鍵的時刻總是選擇正確?這恰恰是中國傳統在起作用。

兩千多年前在中國經常出現的結盟,盟主和霸主爭奪世界的舉動,對於文明成熟的中國來說,那隻是人類文明早期經常出現的行為方式,就好比青少年更容易拉幫結派打群架,有時候這隻是壯聲勢唬人,關係未必牢固,一到關鍵時候便作鳥獸散。這種拉幫結派對於人類文明好處不大,更多的是破壞和威脅。因此,在西方形成的“冷戰”中,中國既反美也反蘇,本質就在於中國的傳統導致中國反對一切霸權。現在有些人把當初中國的“反美”看成是冷戰的一部分,還有些人延續這個思路希望繼續中美之間的對抗。這種觀點是受西方影響而產生的狹隘。中國並不想對抗誰,隻是反對指手畫腳的霸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出發,中國自己也不想稱霸。毛澤東改造了中國古人的話說“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那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人一貫的原則。

在對外關係上,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在和平基礎上進行合作。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國家,西方人說中國“閉關鎖國”隻是他們為向中國動武而尋找的借口。清朝時期的中國最多是麵對西方的無盡欲求以及不道德做法顯得有點不耐煩而已,例如鴉片,而絕非西方所稱的“閉關鎖國”。除了近代西方人的霸道,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與合作幾乎都是對雙方有利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