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西方,很多人將新聞傳媒與娛樂業合稱娛樂傳媒業,電視台新聞節目與娛樂節目的界限趨於模糊。娛樂和傳媒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傳媒與娛樂合為一體已成為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像時代華納那樣,既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傳媒集團,又是排名第一的娛樂集團。
在一個娛樂經濟時代,受眾在物質條件相對優越的環境中,他們更注重於精神領域的體驗。娛樂新世紀,作為全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媒,在傳播娛樂元素中自然不遺餘力。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程鶴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子對你說‘mp、pmp、pmpmp’是‘馬屁、拍馬屁、拚命拍馬屁’時,你會覺得什麼教育意義也沒有,但就是覺得開心、好玩,娛樂節目就是要一條道走到底。”
娛樂產業已席卷全球,中國市場也在緊鑼密鼓之中。以MTV頻道為例,MTV在美國的年銷售額就是50億美元,而中國最大的媒體中央電視台的全年銷售才50億元人民幣,可見中國媒體市場的潛力之大。在美國,娛樂傳媒業的年銷售收入甚至超過了IT業,僅以美國AOL—時代華納集團(由AOL與時代華納2000年合並組成的媒體)為例,其固定資產就高達3500億美元。中國有13億人口和迅速發展的經濟,應該可以培養出自己的媒體航空母艦。因此,中國娛樂傳媒業被認為是未來十年的暴利行業。
傳媒的娛樂化,是指報紙、電台、電視台娛樂性內容所占比重加大,新聞類節目及版麵數量減少,通過增加娛樂性內容,用娛樂來包裝新聞。具有娛樂化色彩的新聞,其趣味性、刺激性的內容很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主題。人們的從眾心理所導致更多的人無意識地去大眾媒介中尋找類似的新聞,促使了當今新聞娛樂化的盛行。
對於這一現象,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了著名的“後院籬笆原則”(BackfencePrinciple)。丹·拉瑟的解釋就是設想一天結束的時候,兩位家庭主婦倚在後院的籬笆上聊天討論的新聞。例如20世紀80年代有三大新聞事件:英阿福克蘭群島之戰、中東戰爭和英國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在這三則新聞中,人們會趨向於談論哪件事呢?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當然是輕鬆有趣的皇太子話題。為此,丹·拉瑟認為媒介應多報道皇太子的新聞,理由就是“後院籬笆原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聞娛樂化現象在大眾媒介中日漸興盛,哈佛大學著名學者MarvinKalb稱其為“新新聞”。90年代以來,娛樂化、本土化正成為席卷全美傳媒的兩大潮流。美國新聞界稱之為“娛樂信息”,用來形容傳媒提供沒有實質意義的家長裏短的消息。美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在1998年底對美國16家重要媒體進行了1977年與1997年新聞報道對比研究,發現1977年傳統的硬新聞與娛樂性新聞分別為32%和15%,而1997年則顛倒過來,這個比例分別為25%和40%。90年代中後期,美國傳媒狂炒O.J.辛普森殺妻審訊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頓總統的緋聞案,成為傳媒娛樂化的三大標誌性之作。李良榮:《娛樂化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新聞記者》,2001年第三期。
我們可以從新聞這個相對嚴肅的領域來窺測傳媒是如何用娛樂來刺激受眾的精神興奮點的。從內容上看,主要有社會新聞的調侃化、娛樂新聞的花邊化、體育新聞的明星化趨勢;從形式上看,主要有新聞標題的俗媚化、煽情化,新聞事件敘述故事化等趨勢。
可以說,傳媒在娛樂化的過程中帶著一種理性的病態心理,麵對有窺探欲的受眾,傳媒出於市場考慮極力迎合這群受眾。於是,媒介從原來絕對意義上的“引導”受眾轉到“引導”、“迎合”受眾,市場理念開始與新聞理念並重甚至超越。在市場化操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新聞娛樂化”現象。
從英國《太陽報》到中國香港《東周刊》,以及數不清的追逐庸俗格調的低水平小報,很多報紙都帶有這種心理。《東周刊》曾刊登某位女藝人十幾年前被綁架而拍下的裸照,可以說是媒介極不道德的行為。人們在從眾心理作用下,對此事的關注甚至參與,在事情的惡化或演化進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最後,由於香港大部分藝人的聯合抗議及特區政府的幹預,才得以平息。受眾的這種從眾行為與心理,刺激了媒介對此事的報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至於電視類節目的娛樂化現象就不一而足了。湖南衛視一檔《超級女聲》掀起了中國“全民娛樂”新概念。打著“扶植本土音樂,發掘本土新人”的口號,2005年,這檔節目擁有觀眾達4億,收視率高達8%左右,每場決賽短信發送量達300萬~500萬條。其後,東方衛視推出《萊卡——加油好男兒》,以勇氣、才藝、責任感等七項指標進行考核,使得許多男生趨之如鶩,期望實現從“青蛙”到“王子”的轉化。透過傳媒紛繁熱鬧的表象,我們可以找到隱藏於傳媒娛樂化背後的深刻社會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