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佛祖有雲:“此月行一善事,有行萬事之功德。”因此拉薩所有的僧俗民眾在薩嘎達瓦節期間都開始不殺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為期一個月的紀念活動在十五日這天達到高潮,從淩晨3點開始,虔誠的朝佛者就踏著月光上路了。拉薩的轉經路分為3條,都以大昭寺為軸心。清晨7時30分,大昭寺向朝佛者開放,城裏城外的藏族民眾先後從四麵八方湧向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的大昭寺,沿釋迦佛殿回廊轉經,進行“朗廓”。轉經人群離開寺內,再環大昭寺繞行一周,進行“八廓”,意為“中環行”。這是一條整齊的石板路,路兩邊店鋪林立。最長的轉經路是環布達拉宮、藥王山、功德林、龍王潭、小昭寺等繞行一周,進行“林廓”,全長約8千米。
薩嘎達瓦節期間,整個拉薩城都人滿為患,場麵蔚為壯觀:穿著各樣服飾的藏族民眾扶老攜幼,排著長長的隊伍,沿寬闊的人行道按順時針方向緩緩前行,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念誦六字真言。浩浩蕩蕩的朝聖隊伍來自西藏各地區,也有從四川、青海、甘肅、雲南藏區遠道趕來的。他們扶老攜幼,有的甚至牽上放生羊和愛犬。手持轉經筒,或是撚著佛珠的善男信女們個個口念經文,人流中回響著“嗡嗡”聲浪,好像每個人都希望能在這個日子裏,能在這塊聖土上多留下些腳印,自己念的經文能為死後靈魂脫離苦海指明方向。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些磕著等身長頭的虔誠信徒在人群中旁若無人地繼續著他們的旅程,他們的額頭、下巴上滿是灰土和紫青的傷痕,但是他們卻絲毫都不在乎,似乎周圍的時空都是不存在的。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些人裏麵有時候可以看到很小的小孩,稚嫩的麵孔上同樣是一臉的嚴肅和敬畏。麵對這樣的朝聖者,盡管人流如織,大家仍然自覺地為他們讓出一條路。這一天,拉薩城到處都是虔誠的麵孔。在布達拉宮附近的藥王山、功德林一帶,黑壓壓的人頭攢動。藥王山下的摩崖石壁上雕刻有眾多佛像,人們叩頭膜拜,不漏一尊佛像。功德林的煨桑台濃煙滾滾,大家爭先恐後、神色莊重地從自己帶的一捆香柏枝中抽出一把添加在火上,再從口袋裏抓出一撮糌粑,拋撒在桑火中,看著桑煙嫋嫋飄搖升空,口中高聲禱告。
薩嘎達瓦節的景象隻不過是這裏的信徒表示虔誠的一個縮影,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比如在燃燈節期間,白天街上人滿為患,絲毫看不出來這是一個人口僅有50萬的城市。薩嘎達瓦節的壯觀自不必說,在每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的“燃燈節”[據傳這一天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成佛的日子]上,白天天才亮,整個拉薩就突然充滿了一種低沉的號角音,它一直進入你靈魂的深處,召喚著你。人們好像突然間從八廓街的四麵八方湧來,而你也會像一個虔誠的藏傳佛教徒般,緊跟著人流以順時針的方向圍繞著大昭寺轉經。擁擠的八廓街上,沒有人說話,更沒有人大聲喧嘩,隻有低沉的詠經聲和五體投地的磕頭人的拜倒聲。
一入夜,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以點燃酥油燈、吃“吐巴”的儀式紀念這位佛祖。晚上,整個拉薩城的中心地帶,都是一片跳動著的火光,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家家戶戶在窗台上點燃酥油燈,跳動的火焰傳遞著信徒的善念,煨桑的煙雲嫋嫋升起,大昭寺廣場、八廓街上人山人海。隨著渾厚的法號、法螺聲響起,大昭寺的僧人們在金頂旁坐成一排,在夜空中誦唱著經文,聲音深沉而空靈。大昭寺的金頂、殿堂屋頂、窗台、樓宇輪廓處點燃了一盞盞酥油燈,點點火光與彌漫的桑煙仿佛真的是與天相連了。在大昭寺廣場人群中,有的隨著僧人的誦唱輕聲應和,不時有人將一把把“風馬紙”撒向天空。煨桑的香爐火光衝天,人們爭相把獻給大師的“桑”、“吉祥草”、“糌粑”等投進香爐。
拉薩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這裏的街上可以看到來自遠方的康巴人。他們高大而彪悍,頭上紮著或紅或黑的英雄結,身著鮮亮的動物毛皮做的藏袍,一個袖管結在腰間,配著鑲滿寶石的藏刀和頭飾。即使在非重要紀念活動的日子裏,也能聽到低沉的詠經聲,看到來自遠方的虔誠的朝拜者。在這裏,突然間你會遇見昨晚酒吧裏的服務生、前晚與你對飲一杯青稞酒的不知名姓的藏胞,他們笑著對你說:你好。有人說,在拉薩你應該和每個路過的人打招呼。因為,他可能接下來就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拉薩就是這樣一座城市,朝聖者的天堂,心靈可以得到安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