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傳聞以及黃季陸、胡適對這些傳聞的解讀中,可以看出在那樣一個時代,林森先生尊重女性的意識是多麼強烈。
另外,林森生活儉樸,略有積蓄,因此他晚年對遺產的處理也值得稱道。抗日戰爭爆發後,林森深深感到中國之所以遭受如此磨難,與自然科學落後有關。於是他在1939年立下遺囑,主動把一生積攢的50萬元作為基金,供獎勵科學人才使用。這份遺囑的全文如下:
語雲:人生七十古來稀。森今年七十有二矣,身後之囑托不能不預為之計。吾國自然科學人才之消乏,今昔同感,陶冶補充,刻不容緩。茲謹遵總理迎頭趕上之遺訓,將所存國家銀行國幣五十萬元,撥為基金,以其每年利息,專作考選留學歐美,研習自然科學固定經費,並手自訂定辦法二十四條,囑由能表同情於斯學者,恪守此方針而辦理之,百年樹人,是實始基,尚期共循此旨,矢守弗渝,用垂永遠,而利國家,有厚望焉。
說罷私德,再說公德。
林森是1932年正式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談到這段曆史,許多書是這樣講的:林森擔任主席後,蔣介石表麵上對他很尊重,暗地裏卻處處進行製約,使他沒有一點實權,成了一個十足的傀儡,一件無關緊要的擺設。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當時實行的是類似於西方內閣製的行政院長負責製,國民政府主席是國家元首,本來就沒有實權,因此所謂傀儡、所謂擺設,不是對曆史無知,就是有意歪曲。
為了說明這一點,不妨介紹林森的一件軼事。林森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時,行政院長由孫科擔任。不久孫科下台,汪精衛繼任。按規定,行政院長組閣之後,應該率全體部長參見主席。但不知什麼原因,汪內閣一直沒有履行這一規定。很多天以後,一位部長忽然想起此事,便對大家說:“我們就職一個多月了,還沒有去正式參謁林主席哩!”於是,汪精衛便派人通知林森,說明天上午要率領全體部長前來參見。第二天上午,當全體部長到達林公館時,林森卻突然“失蹤”了。無奈之下,部長們隻好留下名片,打道回府。沒想到就在那天下午,林森又一個一個地回拜部長。這時人們才知道,他是因為“不敢接受參拜大禮”,才有意出門回避。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並被傳為美談。兩年後,當林森連任國民政府主席並受到普遍好評時,胡適特意在上述《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中提到這件事。他說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林森是一個識大體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抬高行政院長的地位。因為當時中國剛剛實行行政院長負責製。如果他這個政府主席不識大體,不甘寂寞,不能把“政府主席”當做一個虛設的職務,那就很可能出現民國初年的“府院之爭”,從而引起曆史的倒退。正因為如此,胡適認為林先生這種在政治上無為而淡泊的精神,改變了“兩年前黨政軍合為一體的國府主席的地位”,這是“林森先生在中國現代政治史上的重大貢獻”。此外,胡適對林森有意約束部下,讓他們不要攬權、不要幹涉政治的做法也給予很高評價。
林森百年誕辰的時候,黃季陸在紀念文章中也提到汪精衛內閣沒有參拜國家元首這件事。他說:這個故事在當時並不是一個美談,而是汪內閣鬧出的一個“大笑話”。林森之所以回避汪內閣全體成員的參拜,“是要借此機會給汪精衛這般不知禮,不識大體的行政院長一種教訓”;他當天下午的回拜,“正是要這班人感覺到失禮和慚愧”。這種說法是否與汪精衛淪為漢奸有關,還需要識者考量。
對於國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林森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說:“我的地位相當於神龕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儀,自然能保持廟堂之肅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顯靈,則反倒一室彷徨,怪異百出。國家主席是虛君地位,其意義在於垂拱而治,不該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讓有辦法的人放手去做嘛。”這與胡適的看法是不謀而合的。
為了說明林森“並不是一個可以隨便侵犯,不講禮節,不講體製的人”,黃季陸又講了另外一件事。民國初年,袁世凱在北京參議院就任大總統時,居然佩帶指揮刀、全副武裝地來到參議院。當時正在擔任參議院議長的林森看到袁氏如此耀武揚威,便毫不客氣地對他說:“此地乃代表人民之最高機關,不得佩帶武器入場,以崇法製。”
黃季陸還說:盡管林先生德高望重,但如果企圖以這樣的人“來補救畸形的政治製度”,就會落入“人治”的境地。因此,一個國家應該建立一種好的政治製度,有了製度,才有常規。有了常規,縱然是中等以上資質的人,也可以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