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饒毓泰:1949年的抉擇(1 / 2)

前不久,網上評出“美國頂級名校知名華人”,饒毓泰、曾子墨、張朝陽、李政道、錢學森、宋慶齡等人並列其中。由於饒毓泰的“知名度”遠不如並列於榜上的其他人,因此有必要介紹一下。

饒毓泰字樹人,1891年生於江西臨川。他早年在上海求學時,與胡適是中國公學的同學,但因為胡兼任該校英語教師,他又是胡的學生。胡適說:“論學問,我那時怎配教英文?但……我教的兩班後來居然出了幾個有名的人物:饒毓泰(樹人)、楊銓(杏佛)、嚴莊(敬齋),都做過我的英文學生。”(《胡適全集》第18卷,87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辛亥革命後,饒毓泰赴美國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看到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談到“中國無科學之原因,在於狹義的功利主義深入了中國人腦髓”,因此缺乏西方人“舍身求真”的精神時,深以為然。他在信中對胡適說,這實在是我多年來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2卷,503頁,黃山書社1994年版)

1922年饒毓泰學成回國,在南開大學擔任教授並創辦物理係,20年代未曾赴歐洲從事研究,回國後於1933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物理係主任。他的學生吳大猷說:“我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始,不過是1931年前後的事。”那時的北大物理係主任王守竟雖然在量子力學方麵成績卓著,但他後來投身於飛機製造業,沒有把研究繼續下去。1933年饒毓泰接任後,不僅聚集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學者,還邀請國際著名科學家前來訪問。這種少長成集,群賢畢至的局麵,使當時的研究工作非常活躍。(《吳大猷文錄》,50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共同組成西南聯大,因此物理係陣容非常強大。其中不僅有清華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霍秉權,北大的饒毓泰、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馬仕駿,南開的張文裕以及許貞陽等人,還培養出楊振寧、黃昆、李政道、胡寧、林家翹、張守廉、黃授書、李蔭遠等一批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遇見這樣的‘群英會’,是使教師最快樂的事。”(同上,56頁)

抗戰勝利後,胡適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饒毓泰認為這是開辟“吾國教育……新紀元”的大事,也是“延攬人才”、“複興北大”的好機會。為此,他把錢學森寫的《工程科學係之目的及組織大綱(草案)》寄給胡適,並提出“可否由北大聘錢學森先生為工學院長”的建議(《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2卷,518頁)。但是不知什麼原因,錢學森沒有及時回國服務。

饒毓泰雖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但是他命運卻極為不幸。他的第一任妻子朱毅農出身於海上名門。其姑姑朱其慧是民國初年內閣總理熊希齡的夫人,哥哥朱經農擔任過光華大學校長和教育部次長等職務。由於朱經農也是中國公學學生,與胡適、饒毓泰關係很好,因此這門婚事可謂門當戶對。饒毓泰留學回國後,曾多次寫信與胡適談及感情問題。從信中可以看出,當時朱女士“骨瘦如柴”,“身體欠佳”,饒對她“雖極有同情,但……躊躇不決”。有人說,朱女士害的是相思病,相思的對象是胡適,不知有何根據。此外,還有一位姓郭的女士與饒毓泰也有感情糾葛,這可能是促使饒下決心與朱結合的一個原因(同上,504~509頁)。據昊大猷說,饒結婚後,因朱女士“有精神病,饒家庭生活不大愉快”,因此二人在1929年離異。幾年後,饒毓泰再次結婚,但不久即爆發抗日戰爭,饒夫人避居上海娘家後不幸逝世。於是,饒毓泰“隻有借埋首物理典籍以度過身心皆痛苦的抗戰數年生命”。(《吳大猷文錄》,90~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