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年的一生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這不僅是因為他在舊中國長期從事地下工作,曾參與過一些堪稱影響曆史進程的極其機密的活動;也因為他在50年代之初,一夜之間就由上海市副市長,變成了“暗藏在中共黨內進行反革命活動的‘內奸’”、“國民黨特務”和“日本特務”。也許是為了進一步澄清曆史真相,還潘漢年以本來麵目吧,上海人民出版社於去年(1996)年底,即潘氏誕辰90周年前夕,編輯出版了《潘漢年在上海》和《潘漢年詩文選》。前者是一部以回憶錄為主的紀念性文集,共9部分,“以冀對潘漢年的活動有個立體的、全方位的反映”;後者“選編了潘漢年從1923年到1977年間著述中的代表性作品”共166篇,分詩歌、小說、雜文、論文和報告5種類型。我是今年夏天才見到這兩本書的,從版權頁上看,在短短幾個月內,前者連印三次,印數高達2萬冊;而後者卻仍然是第一次印刷,數量為前者的十分之一。盡管如此,我仍然更看重後者,因為它畢竟是潘氏思想感情的重要記錄。
另外,隨著潘漢年“內奸”案的平反,這一共和國冤獄的真相已逐漸為社會所了解,潘的革命生涯及其貢獻也廣為人知。相比之下,人們對他的書生本色和創作情況,則恐怕不太熟悉。從這個意義來說,《詩文選》為我們全麵了解潘氏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新穎的角度。
潘漢年1906年出生於江蘇宜興陸平村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分別是嘉慶、鹹豐年間的舉人,父親潘莘華在光緒末年考中秀才後,一直以教書為業,辛亥革命後,曾擔任過鄉董、區董和縣議會議員等公職。有這樣一個家庭,再加上個人的天賦,潘漢年接受完整的正規教育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可惜在小學階段,他就因為家道中落而失學,後來在外婆的資助下雖然上了中學,卻又因為下肢患病而中途輟學。結果,他未能像家族中的潘梓年、潘菽一樣到北京念大學,而是在少年時代就當了一名鄉村的小學教師。
然而,生活的捉弄非但沒有使他心灰意懶,反而進一步激發了他與命運抗爭的進取心。1923年,年僅17歲的潘漢年雖然隻當了一年多小學教師,卻已經在頗有影響的《時事新報·學燈》副刊上發表了多篇關於教育問題的文章,並與著名學者張東蓀、王平陵展殲討論。與此同時,他的白話詩《不敢》、《可怕的路》和《悵惘》也刊登在《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上,十分引入注意。也許是篇幅有限吧,《詩文選》隻選了一篇有關教育的文章——《評小學教科書》。但就是這麼一篇兩三千字的短文,已顯示出其不同凡響的思想和才華。文章談的是小學五年級國語課本中的幾篇課文,卻提出了一些涉及兒童教育的重大問題。比如他批評《我家的庭院》“沒從闡發自然的美著想”;《三隻小蝴蝶》不應該用“‘迷信的因果’式的事實來做全課的收束”;《工作》和《冬夜裏的思想》所表現出來的“最大的毛病,是不合兒童的經驗”,等等。從文章中還可以看到,他不僅有理論上的思考,也有實踐中的探索。這與他的年齡、學曆形成極大的反差,使人不能不感到驚訝。同樣,從《不敢》和《悵惘》等情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早慧與早熟。
值得注意的是,那首《可怕的路》中,作者竟表達了這樣一種意象:
我知道這是可怕的路,
曾立誓不再逗留,
驀地見到路中一支冷黃色的無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