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少白提出入黨申請。經王著飛、安子文介紹,中共北方局於1937年8月批準他成為秘密黨員。不久,他根據黨組織的指示返回家鄉,在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地總動員委員會興縣分會擔任經濟部長,其任務是征集糧草,協助八路軍120師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為了籌措資金,劉少白利用閻錫山“國難當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口號,創辦了興縣農民銀行。為此,他動員全縣一百多位富戶入股,很快就湊起六萬多元股金,其中僅牛友蘭一人就拿出兩萬三千多塊大洋和一百五十石糧食。晉西北有一句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六萬多元在貧困的晉西北是個很大的數字。
1937年年底,興縣農民銀行在本縣孫家大院(清代名臣孫嘉淦的府第)正式掛牌營業。為表示慶賀,劉少白擬了一副新穎活潑的對聯:
大多數農民從此解放鼓起精神打日本
這一個銀行開始營業集中財力破天荒
銀行開張後,劉少白在一年左右就印了三批紙幣,總金額數十萬元。據說這種紙幣與法幣、白洋、乃至閻錫山發行的貨幣(俗稱“大花臉”、“小花臉”)相比,具有麵額小、便於流通等特點,因此很受群眾歡迎,有時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1940年1月,興縣農民銀行改為西北農民銀行,劉少白出任行長,在金融方麵遇到很多困難。據《晉綏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金融貿易編)的有關資料顯示:為發行西北農民銀行鈔票,晉西北行政公署采取依靠法幣打擊新省鈔的策略,造成了偽幣長驅直入,大肆泛濫的局麵;農幣發行後,由於信用無法保證,再加上發行數量過大,致使價格大跌,金融市場更加混亂;為了穩定農幣,邊區政府宣布以農幣為本位,禁止法幣和白洋流通,結果使貿易大大萎縮。不得已,隻好對法幣實行解禁,但是又對農幣造成更大衝擊(詳見《選編》中《晉西北貨幣金融工作概況》、《晉西北金融政策及銀行業務概況》、《晉西北最近的金融情況》等資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可見劉少白當時的壓力非常沉重。
另據曾擔任銀行千事的牛何之(劉少白的內侄)回憶,農民銀行的錢,大約有“80%是經我手支付八路軍使用的,120師所需款,多數由民運部長劉亞球和供給部長親自來取,偶爾肖克同誌親筆批條提款,每次數額都在一兩幹元,最多的一次提取一萬元。有時銀行現金不足,即開出加蓋銀行印章的便條直接購買物品,事後賣主持條到銀行兌換現款。碰上持條者過於集中的時候,常由我出麵接待,做些疏散解釋工作。”(《劉少白》,45頁)鑒於牛何之的身份地位,估計他說的隻是其中一些片段。
除了為八路軍籌措經費外,劉少白還負有特殊任務。1938年端午節前後,他去延安接洽組織關係,曾會見毛澤東、劉少奇、王若飛、陳賡、成仿吾、徐冰等人。從延安回來後,劉少白受命與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負責人林楓保持單線聯係,每二十天步行數十裏彙報一次工作,同時領取新的指示。對此,劉少白始終是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出色地完成交付的任務。也就是說,即使在共產黨統治區,劉少白仍然在從事地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