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開明紳士劉少白(1)(3 / 3)

離開延安時,劉少白還帶回幾千冊圖書雜誌,辦了個新運書社,讓牛何之兼任保管,公開出售。牛不理解他的用意,發牢騷說:“銀行的事還忙不過來呢,賣什麼書,這能賺幾個錢?”他解釋道:辦事情要多從政治上考慮,不能隻盯著幾個錢。有了錢,可以支援八路軍,動員群眾參軍參戰,同樣是支援八路軍,而且是更大的支援。(同上,46頁)

1942年5月,劉少白根據上麵指示,倡議組織晉西北士紳參觀團赴延安訪問。參觀團團長是牛友蘭,劉少白副之。此行的目的,一是要學習延安經驗,作為晉西北建設的參考;二是讓代表團的成員接受教育,認清形勢,為統一戰線服務。到了延安之後,他們先後參觀了陝甘寧邊區的議會大禮堂、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以及工廠、醫院、報社、監獄等處,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7月中旬,毛澤東、朱德、林伯渠、謝覺哉、吳玉章等人接見了參觀團全體成員,毛向大家講解國內外的形勢和打持久戰的必要,並介紹了“三三製”與“減租減息”等基本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劉少白此行還帶著三個孩子,其中包括十一歲的兒子劉易成和八歲的外孫劉紀原(劉亞雄之子)。他想送他們來讀書,但是有關部門卻因住房困難不願接收。毛澤東從王若飛那裏得知此事後毫不猶豫地說:“沒有窯洞可以挖嘛,劉老先生的孩子一定要收下。”這件事讓劉少白非常感動。離開延安之前,他賦詩一首,以表達對毛的崇敬:

堂堂華胄,曆史永垂,開化最早,進化最遲;

一治一亂,循環不已,內憂外患,史不絕記;

今遭日寇,殘暴無比,當世英雄,誰知時機?

唯有毛公,決策無疑,持久抗戰,天下風靡;

中國不亡,勝利可期,如此偉人,東方列斯。

這首詩的標題是《頌毛澤東》。參觀結束時,《解放日報》於七月十四日發表《送別晉西北士紳參觀團》的社論:“牛友蘭、劉少白、武潤生先生們所組織的晉西北士紳參觀團就要回去了,每以背負著民族的苦難懷抱著對於陝甘寧邊區的高度熱望而仆仆而來的諸先生,特別是想到以六十高齡而不辭跋涉之苦的幾位前輩,我們實在是興奮萬端。今日歸去,我們自不勝依依之感……”

參觀團回來後,劉少白被選為晉綏邊區臨時參議會副議長,牛友蘭也當上了參議員。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為了開展大生產運動,年屆花甲的劉少白帶頭上山開荒,每天要開一分半到二分荒地,是規定任務的兩倍。開荒後他倡議廣種棉花,邊區政府采納了這一建議,僅興縣就種植棉花數千畝,生產皮棉六七十萬斤。此外,他還與牛友蘭從外地買回織布機,在興縣城關創辦了蔚汾紡織廠。為了節約開支,他主動提出不要馬夫,不要警衛員,不要勤務員,自己處理一切雜務。周圍的同事看他年事已高,勸他留一個勤務員,他說,我自己動手幹活,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增長知識。這時候的劉少白,雖然生活艱苦,心情卻非常愉快。然而這種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又過了兩三年,當劉少白期盼的“持久抗戰”勝利之後,災難便降臨到他頭上。

事情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