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法學家,他的著述不少,主要有《法律學講義》、《倫理學》、《法理學》、《法學通論》、《法律哲理》、《中外條約述要》、《法學通論十回講話》、《山西施行三民主義》、《五權政治大綱案》、《羅斯福總統言論集》(譯著)等。多年前我在山西省圖書館查閱資料,還看到當年出版的幾種書籍。
在我的印象中,冀老和張先生年齡懸殊,兩人相差至少二十歲。這種情況在我們大院還有幾例,比如池莊先生九十多歲,他的夫人才六十歲上下。張先生相貌氣質俱佳,她畢業於師範學校,又擅長指畫(用手指作畫),是美女加才女的典型。我原來以為像冀貢泉這樣的人,能夠娶這樣一位太太,恐怕是舊時代所謂“刻部稿,討個小”的婚姻模式吧。直到讀了他們的兒媳婦汪向同女士所寫的《我的丈夫冀朝鑄》,才知道二人的結合頗富戲劇性。原來冀老有過三次婚姻。他與原配結婚後生有一子,取名冀朝鼎。按照舊時風俗,女人結婚後應該侍奉公婆,因此冀貢泉無論是留學日本,還是回國工作,都沒有把妻子接出去。據說這個女人是在長期的憂鬱和失望中去世的。不幸的是,冀貢泉再婚後,他的續弦也沒有逃脫這一命運。
張先生是冀老的第三位夫人。她也是汾陽人,結婚時才16歲,而冀貢泉當時已經是年近不惑。有意思的是,作為繼母,她與男方的長子冀朝鼎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據說冀貢泉在婚前拜見嶽父母時,張陶然站在小凳子上從門縫裏向外偷看。她看見未來的夫婿居然是個滿臉胡須的黑老頭,嚇得從凳子上跌了下來。後來經家人反複勸說,並用劉備招親的故事開導她,她才勉強同意。到了我們做鄰居的時候,倆人已經共同生活三十餘年,並育有三男一女,所以這對忘年夫妻是很幸福的。
四、中年的傳奇經曆
抗日戰爭爆發後,冀貢泉一家逃往武漢。汪向同女士說,他們剛走,日軍就占領汾陽,並專程去冀貢泉家行了三鞠躬禮。他們說:“我們知道冀貢泉是高材生,我們是來向他致敬的。”後來,冀貢泉對胡適說:“我從汾陽出走,係怕敵人綁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0冊,568頁,黃山書社1994年版)可以設想,倘若冀貢泉不走,山西日偽政權的頭麵人物,恐怕非他莫屬。
到達武漢後,蔣介石請他出任國民政府司法部副部長,他沒有就任。不久,他們一家不知通過什麼關係,居然乘水上飛機逃往重慶。這在難民雲集的武漢是何等奢侈的待遇啊!他的大兒子冀朝鼎,早年考入清華學堂,20世紀20年代初赴美國留學,獲博士學位。由於他入了美國共產黨,又娶了個美國太太,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回國參加抗戰,但周恩來決定派他們全家返回美國,繼續從事國際共運工作。在美國,冀貢泉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為此,他向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求助,一是希望大使請些有錢人開個茶會,把妻子的指畫“按半價歸公、半價歸私”的方式賣出去,既可以供給孩子們的衣食,又可以盡一點“對祖國的義務”;二是請胡適留意一下,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
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0冊中,收有冀貢泉的四通來信。除上述要求外,還可以看出冀貢泉的處境以及他和胡適的友誼。比如他說自己讀了胡氏《四十自述》之後,曾“受到很大的感化”,也寫過一份自傳,並請胡為他作序。如果這份自傳順利出版,那將是了解他的第一手資料。又比如冀貢泉於1940年出任紐約《華僑日報》總編輯時,曾向胡適約稿並介紹了該報的情況。
說到這份報紙,有必要介紹一下。《華僑日報》是一份中文報紙,它的前身是中共在華僑中進行宣傳的一份小型周刊——紐約的《先鋒報》。1938年年初,因為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共產黨國際組織把吳玉章在巴黎創辦的《救國時報》遷至美國,與《先鋒報》合並,改名為《救國日報》。1940年,《救國日報》經過擴充改組,更名為《華僑日報》。該報除冀貢泉之外,還有社長唐明照、副刊主筆梅參天、會計流通部負責人張希先(唐的妻子)等人,他們都是中共黨員。據說唐明照女兒唐聞生的名字就是冀貢泉起的,可見他們的關係非常密切,相當融洽。
在冀貢泉的主持下,《華僑日報》開辟專欄,聘請法律顧問,運用消息、社評、專論等形式,不斷編發《新華日報》、《解放日報》以及美國共產黨所屬《工人日報》、《工人周刊》和《亞美雜誌》的文章,其中有“皖南事變”的真相、斯諾等人的通訊以及美國共產黨的活動和蘇聯的情況,從而使訂戶由原來的五百戶左右增加到九百多戶。與此同時,該報還配合華僑青年救國團、抗日救國後援會等組織,利用訓練班、合唱隊和集會遊行等活動,令“華僑青年趨之若鶩”,也使“三民主義青年團……相形見絀”。難陘國民黨在當時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共在美收攬青年之得手,似有顯著之成效”,他們在華僑中的影響“似占優勢”。(《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一),569~573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