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1)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父親100虛歲。父親的一生、特別是前半生頗富傳奇色彩,因此回憶一下父親的傳奇經曆,可以看出自辛亥革命以來,他們那一代人麵臨著極其複雜的問題,其中包括民族危機、社會問題、國家前途和個人命運……
一、從家族曆史到家庭出身
1912年1日曆五月初七,父親智力展出生於山西省定襄縣南西力村。
智姓的來曆,可以追溯到西周時代。據說當時有荀氏三兄弟出征,因帥旗上都寫著一個“荀”字不容易辨認,便讓其中一人改姓“中行”,另一人因采邑(封地)在“智”地,便以地為姓。到了春秋末年,晉國的智伯(名瑤)因為能征善戰,功勳卓著,擔任了晉國最高執政官和軍事指揮官。這件事引起他的前任趙鞅之子趙無恤的不滿。趙無恤為趙鞅侍妾所生。此人其貌不揚,出身低賤,心胸狹隘,但野心很大。公元前455年,他聯合韓、魏兩國在晉陽之戰中打敗智伯。為此,不僅智伯的腦殼被塗漆當了酒器,智氏一家也遭到滅門之禍。智伯的家臣豫讓對趙無恤的做法極為痛恨,發誓要為智伯報仇雪恨。為此,他以漆塗身,吞炭致啞,改名換姓,潛入趙家行刺。但是豫讓沒有成功,反而被趙無恤抓獲。臨刑前,他要求以趙無恤的衣服作為象征,拔劍猛刺,以完成未遂心願。正因為如此,豫讓的事跡流傳千古,後人也有“智家鼎已三分裂,誌士恩憑一劍酬”等無數的詠歎。
趙、韓、魏三家分晉以後,智氏家族中有人僥幸逃生,不知什麼時候流落到晉東南澤州府(今晉城市)一帶。到了元末明初,又因為戰亂遷到山西定襄縣定居。如今山西一帶的智姓,大多是定襄人氏。在山西定襄南西力村智氏祠堂上,有一副對聯反映了整個家族的變遷。對聯的上聯是:由澤地而遷襄,來襄在元明之際;下聯是:因食邑以賜姓,得姓在秦漢之前。
聽父親說,按照家族的排序,他原名良瓚,字璃璋。我問他為什麼要改名?他說這個名字有封建色彩,他不喜歡,所以改為“力展”。後來我看到父親在報上寫文章,曾用過“離章”這個筆名。最近大哥告訴我,他聽奶奶說在抗日戰爭之前,有一次父親見到閻錫山,閻聽說父親叫智良瓚,就說:“不要叫良瓚了,幹脆叫力展吧,把力量展開嘛!”在山西省五台、定襄一帶,“良瓚”與“力展”的發音非常接近。
記得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要求填寫一個表格,其中有“家庭成分”一欄。我拿回去讓父親填寫,父親有些為難。後來我才知道,因為自從20世紀20年代父親到省城讀書以後,老家就沒有近親了。所以我們家沒有參加土改,不知道是什麼成分。為此父母發生爭論,母親說應該填“偽職員”,父親一聽非常生氣。他說:“怎麼是偽職員呢?應該是舊職員,或者是破落地主。”父親對“偽職員”如此敏感,是因為那是指在日偽政權中做過事的人,屬於漢奸,而父親從學生時代起就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他說自己是“舊職員”,是因為他在舊社會服務過。至於“破落地主”,是因為我的曾祖父智青田是舉人。聽說曾祖父中舉後,當過定襄縣“山長”,負責本縣教育兼管書院事務。聽奶奶說,我們家的房子又高又大,大門口還立著旗杆,在村裏可謂首屆一指。
曾祖父有五個兒子,我爺爺排行老五,名叫智守廉。曾祖父去世以後,爺爺獨自一人去察哈爾(今內蒙古中部)經營曾祖父購買的荒地。當時父親剛剛出生,爺爺一走就是十來年,到了回來的時候,不但沒有帶回一文錢,還把自己弄得破衣爛衫,蓬頭垢麵,像個叫花子一樣。每逢說起這些往事,奶奶就非常生氣。其實爺爺是個典型的書生,他的手非常細膩,能寫一筆好字。隻因為生不逢時,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大事。
爺爺走了之後,由於生活失去依靠,奶奶隻好帶著父親回了娘家。奶奶名叫王惠民,比爺爺大一歲,娘家在縣城西關,在當地屬於中上等人家。因為姑娘出嫁後是不能長住娘家的,所以奶奶的心理壓力很大。為了讓人少說閑話,她什麼活兒都幹,就連隻有男人千的割麥子和打場她也參加。在長期的勞動中,奶奶的雙手青筋突出,關節變形,與爺爺形成鮮明的對照。奶奶有個三弟,與父親同齡,兩人親如兄弟。奶奶說,我們這個三老舅舅是吃她的奶長大的。既要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又要哺乳兩個孩子,可見奶奶當時要付出多少艱辛,多少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