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1919年入學,1925年高小畢業。由於家境貧寒不能繼續讀書,便在本縣德和永布莊當了小夥計。為此,他承擔了店裏所有的髒活累活,就連老板娘的洗腳水也要準備。冬天來臨,手背上凍裂的口子疼得要命。1927年,他離開家鄉到了省城太原,準備投考國民師範學校。國民師範是上世紀20年代由山西省督軍兼省長閻錫山辦的一所學校。由於免收學費,該校的學生大多是貧苦人家的子弟。為了求學與生活,許多學生都要在課餘時間打工,因此社會上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國民師範,拉洋車的一半。”父親到了太原以後,還不到招生的時候,於是他又進了一家字號,一邊當小夥計,一邊準備功課。父親一生最拿手的廚藝就是做包子,他捏的包子既好看又好吃,就是當小夥計時學的手藝。
這個字號的老板姓齊,是定襄龍門人。無巧不成書的是,齊家大公子齊憲孔後來居然成了我的三姨父。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姨父是山西文水一帶的專員,因為對殺害劉胡蘭負有領導責任,所以在1950年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槍斃。三姨父死後,三姨萬念俱灰,嫁給太原郊區上蘭村一個趕大車的農民。三姨父留下一兒一女,兒子比我大兩歲。1960年他因為沒有考上高中,無法在太原落戶,就跟隨繼父成了農民。後來他與繼父關係不好,便離開家庭獨自生活。由於是外來戶,再加上從小在城裏長大,不適應農村生活,所以在當地頗受歧視,一直找不到媳婦。三姨父的父親參加過辛亥革命,與孫中山還有交往。“文革”前他的兒子給宋慶齡寫信,想在城裏找份工作。後來雖然收到“宋辦”的回信,卻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關於我的家庭出身,僅僅填寫“舊職員”是不行的,還要填寫父親的具體職務。我記得父親曾經在表格中填了一係列可怕的頭銜,其中包括同誌會太原市分會主任、太原市參議會議長、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山西省訓練團教育長、國民黨山西省委委員、三青團山西總團部幹事、山西省學生軍訓總指揮部副總指揮等。直到“文革”後期,為了處理兩位遠房親戚奪祖上房產之事,父親回到闊別幾十年的老家,生產隊才出具證明,說我們家是中農。記得父親回來後向我們報告了這個特大喜訊,他高興地說:“從此以後,你們就是‘革命同盟軍’的後代了!”
二、學生運動領袖和驅逐省黨部事件
1927年暑假以後,父親考入國民師範學校。這時,閻錫山已經易幟,將五色旗改為青天白日旗,並兼任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不久,蔣介石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總司令以後,開始北伐,向北洋軍閥宣戰。第二年年初,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起來,向直係和奉係軍閥展開進攻。由於形勢的影響和對孫中山的崇拜,父親參加了一個名叫“中山學社”的學生團體,開始接觸三民主義。那一年冬天,經同學閻化祥介紹,父親加入國民黨改組派,參加了反對蔣介石的活動。
在此前後,父親曾借一輛自行車回家。那時自行車很少,太原距定襄100公裏左右,一天之內能夠到達。當年山西在全國有“模範省”之譽,道路平坦,治安良好。定襄在太原正北,隔著一座大山。為了早點回家,父親一大早就騎車上路。走了半天,他突然從車上摔了下來。翻身一看,什麼地方也沒有受傷,就是站不起來。眼看天色漸晚,一位老鄉從這裏路過。他問明情況,從背囊裏掏出一塊幹糧。父親吃下去以後,頓時精神煥發,騎上自行車繼續趕路。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備省學生紛紛赴南京請願,要求蔣介石出兵抗日。在此期間,父親擔任國民師範抗日救國會委員,並參加了太原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的活動。11月中旬,太原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組織全市學生一同到國民黨山西省黨部請願,父親以糾察隊隊長的身份領導同學們參加了這一行動。
國民黨山西省黨部的負責人苗培成,192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工學士學位。在北大求學期間,他加入國民黨。回到山西後,曾創辦太原平民中學並自任校長。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他擔任山西省黨部清黨委員,不久又擔任省黨部常務主任委員兼組織部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