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流上崗當天皇
自承久之亂後,朝廷被虛化為了政治符號,天皇、上皇以及法皇出現在我們視野裏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隻是在有重大禮儀活動時,比如拜神,才看得到他們的尊貴的身影。
他們似乎沒什麼事情可做。
不然,這其實是個誤解。
皇族公卿們實際上還是有事可做的。
他們在作鬥爭,都爭著要當領導,也就是天皇。
院政終結後,天皇這一職位,作為法定國家領導人,成了皇族們爭搶的香餑餑。
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好賴是一個單位的領導。盡管這個單位相對於幕府,隻能算是個小單位。
窮廟富方丈。
一個單位的領導,總是會比一般的辦事員過得好些。
朝廷裏也是一樣,更何況當天皇還有創收的路子,會有灰色收入,那就是出售官位。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官位已經跟權力脫鉤,淪為榮譽稱號性質。
但武士們還是趨之若鶩,覺得有了官位是件非常光榮的事,為此他們不惜拉關係投讚助,千方百計地給自己頭上換頂級別更高的官帽。
我們知道,承久之亂後的天皇是後堀河天皇。
後堀河天皇歸天後,是兩歲的四條天皇登基。
四條天皇兩歲就當國家名譽領導人,不是因為他是神童,隻是因為他是幕府中意的候選人。
四條天皇在十二歲的時候,因為頑皮造成了交通安全事故,腦袋撞了牆,就此夭折了。
繼任領導是土禦門天皇的兒子邦仁親王,也就是後嵯峨天皇。
公卿們本來是看好順德上皇的兒子忠成王的,但幕府方麵不同意,認為順德上皇在承久之亂中犯過錯誤,他的子女不適合當天皇,直接把忠成王否決了,改選邦仁親王,因為邦仁親王的父親土禦門天皇立場相對要堅定些。
後嵯峨天皇當了四年領導。為了培養年輕幹部,就在征得幕府方麵的同意後,把天皇的擔子交給自己的兒子久仁親王。
久仁親王即位,稱之為後深草天皇。後深草天皇在位十三年,在老爸後嵯峨上皇的要求下,把皇位傳給弟弟恒仁親王,是為龜山天皇。
龜山天皇在位十三年,他的兒子即位,是為後宇多天皇。
此後,皇位競選活動升級,專業化程度提高,逐漸形成了擁立後深草天皇子嗣和擁立後後宇多天皇子嗣的兩大皇位競爭派係。
後深草天皇的皇宮叫持明院,後宇多天皇出家的地點在大覺寺,因此這兩個派係,就被稱為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
為了皇位繼承,兩個派係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勢同水火。後來,幕府看不下去了,進行了三方會談,形成了一個決議,就是今後天皇采取輪流上崗的方式在兩派中產生皇位繼承人。
這種方式無疑是有利於幕府更加穩固地控製朝廷。哪一派不聽話,就扶植反對黨對你進行打壓,看你敢不聽話。
需要提一下的是,這個時候作為攝政關白之家的藤原氏也逐漸分成了五個支流,分別是近衛、鷹司、一條、二條和九條五家。以後隻要是看到了姓這五個姓的,要明白他們都是藤原氏的人。
輪流上崗的體製確定後,先後當天皇得分別是伏見天皇、後伏見天皇、後二條天皇和花園天皇。
文保二年(1318年),繼花園天皇之後,我們本章的主人公,大覺寺係統的後醍醐天皇終於將他的屁股坐上了天皇的寶座。
此時,後醍醐天皇三十一歲,正是幹一番事業的年紀。
把倒幕進行到底鐮倉中期,宋代的朱子理學思想已經通過僧人傳到了日本。
後醍醐天皇是朱子理學的鐵杆粉絲。他覺得非常對自己的胃口。
朱子理學宣揚的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忠君思想,激起了後醍醐天皇內心的巨大波瀾。
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朝廷淪為擺設,天皇成為符號,天照大神的子孫被隻應是君王鷹犬的武士玩弄於股掌之間,天皇廢立如同兒戲,尊嚴盡失,顏麵無存,社稷傾覆。
這絕對是不合理的,是違背了大義的,天皇才應該是日本這個神之國度的真正統治者,而不是幕府將軍或者幕府執權。
不合理的,必須要糾正過來,要樹立忠君愛國的思想,要懂得三綱五常,要讓那些粗野的武士們懂得“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深刻道理。
可是,鐮倉幕府像一座沉重的大山,死死地壓在朝廷的頭上。
那麼,就讓我,後醍醐天皇,繼承先輩天皇的遺誌,高舉君臣大義的偉大旗幟,把倒幕進行到底吧!
後醍醐天皇在朱子理學的影響下,下定了倒幕的決心。
幕府這個可怕的龐然大物,不是那麼容易,說倒下就倒下的,是必須經過艱苦的奮鬥才能取得。
後醍醐天皇凝視遠方,麵容決絕,堅定地說:“我能!”
後醍醐天皇的信心也不完全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