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氣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煩惱和不愉快。但是,在遇到煩惱和不愉快以後,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它呢?是一直被這個煩惱和不愉快所困擾而生氣,整日沉浸在痛苦中;還是忘掉它,把煩惱和不愉快拋到腦後?
生氣是人們事與願違時做出的一種消極反應,或者是人們經曆挫折時的一種後天性反應,是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消極行為對待與自己願望相悖的現實的精神狀態。生氣往往表現為嘲弄、譏諷、怒罵、沉默不語、生悶氣、發脾氣、勃然大怒、敵意而怒目相視、亂摔亂砸東西甚至故意傷人等。
●生氣讓你麵目可憎
動輒發怒是放縱和缺乏教養的表現。——普魯塔克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在人的七情六欲中,有一種就是怒。梁實秋說:“一個人發怒的時候,最難看。”這是說,當一個人發起怒來的時候,臉紅脖子粗,有損形象。
劉小姐是一家電視台的主持人,長相甜美,氣質高雅,性格溫柔,看她的時候都讓人覺得很舒心。有一次,她邀請了一位小嘉賓上節目,因為堵車,她趕到電視台時離節目開播隻有5分鍾時間了。
當劉小姐急匆匆地帶嘉賓往直播室走的時候,警衛卻伸手擋住了她們:“請出示嘉賓證。”這時台長已經下班回家,現在去開證明也來不及了。劉小姐隻好給警衛解釋,解釋了半天,警衛隻有麵無表情的一句話:“不行!”
劉小姐很失望,覺得警衛成心跟自己過不去,又不是不認識自己,幹嘛這樣認真呢!
5分鍾後,節目開播。劉小姐又急又氣,臉色大變,先是用雙手狠狠抓撓自己的頭發,然後又揮拳又跺腳,還把旁邊一張桌子上的東西“唏哩嘩啦”地掀了一地。把那個小嘉賓嚇得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一個星期之後,劉小姐接到那個小嘉賓寫的一封信,她說:“劉姐姐,在我心目中,你應該是一個溫和、文靜的姐姐,是不會生氣的人,可是那天你居然生氣了,你生氣的樣子很可怕哦……”
看到這裏,劉小姐的臉紅到耳根。
是的,劉小姐很生氣,但這隻能告訴別人她修養不好,除了這個,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好處。那次生氣,不僅給小嘉賓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而且她還摔壞了工作筐和好幾盤磁帶,兩天吃飯都不香——這都是一次生氣帶來的,實在不值得。
人在發怒的時候的確是最難看的。縱然他麵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也會麵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齜裂發指,那副麵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很少不勃然變色的。
一位70多歲的老人,半身癱瘓,但每天早晨戴上老花鏡,必閱報紙。打開報紙,不久就會把桌子拍得山響,吹胡瞪眼,破口大罵。
因為,報上的記載,他總是看不順眼,可是自己心裏又還想看,但看了就慪氣。每當這時他的家人總是躲得遠遠的,誰也不願意靠近他。但過不了多久,他就會一陣雨過天晴,怒氣也就消了。
詩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這是說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撥亂反正之效。一般人還是以少發脾氣少惹麻煩為上。盛怒之下,不但自己的樣子很難看,而且,體內血球不知道要傷損多少,血壓不知道要升高幾許,總之是不值得。另外,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於人於己都不相宜。
◆處世感悟
一些人很容易生氣,他們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對別人發脾氣,跟人吵架,但是無論怎樣表示憤怒,結果往往都是以後悔告終。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麵紅耳赤,大吵大鬧,嘴巴張得大大的同時,卻關上了智慧的大門。最後不僅失去了理智和尊嚴,還給周圍的人傳遞這樣一條信息:他修養不好,涵養不夠……如果我們常常告誡自己不生氣,這一切就不會發生。
希臘哲學家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氣。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三十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帝獻祭,表示感謝。由此可見,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另一位同屬於斯多亞派的哲學家羅馬的瑪可斯·奧瑞利阿斯這樣說:你因為一個人的無恥而憤怒的時候,要這樣的問你自己:那個無恥的人能不在這世界存在麼?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壞人不是不需要製裁,隻是我們不必憤怒。如果非憤怒不可,也要控製那憤怒,使發而中節。佛家把“瞋”列為三毒之一,“瞋心甚於猛火”,克服瞋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