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亂政(3)(1 / 3)

劉驁對王太後表現出特別的孝敬,每次去看望王太後時,總是帶著一幫會幹事的高官。這時,劉驁的身體也開始好轉了,臉色由黑轉紅,看起來健康多了。有人還告訴王太後,張放離開他的這段日子,他對私自出宮遊玩,也不感興趣了。更重要的是,他學習比以前積極多了,還經常翻看儒家的書。

不管是真還是假,王太後聽來,心裏總是高興的。當母親的其實很簡單,隻要孩子學好,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國泰民安,她這太後就滿足,絕對阿彌陀佛了。

事實上,劉驁做這些,隻為一件事,能讓張放回京,好過上團聚的生活。一年後,機會又來了。

張放的母親敬武公主病了,必須讓那當兒子的回來照顧。這是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於是張放很順利地回到長安。

或許,張放以為這回他可以賴著不走了,劉驁更以為,王太後沒道理再下驅逐令了。勝利屬於他們,屬於天長地久的狐朋狗友們。

然而,劉驁又失算了。幾個月後,王太後又傳話來了:張放已經盡孝了,請他快點離開長安。

劉驁真是欲哭無淚。難道酒友之間,就沒有純潔的友誼嗎,為什麼王太後偏要拆散他們這份黃金友情呢?

當然,如果劉驁真想知道答案,王太後當然不會讓他失望。

她的答案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張放不走,我就會長夜失眠,渾身抽筋,淚流不止。難道這些不良反應,還不夠抵擋你對一個所謂酒友的眷戀嗎?

劉驁搖頭歎息,似乎懂了。他眼含淚水,隻好再送張放上路。

走吧,不要迷戀長安,長安隻是個傳說。我想,這應該是王太後最後贈送張放的一句心裏話。

四、麵試

劉驁不可能不知道,王太後日夜憂愁,為他操碎了心,隻想證明一件事,她就算不是個優秀的母親,至少也要做個負責任的母親。事實上,縱觀王太後的一生,她不但是個好皇後、好母親,而且還是一個講理的婆婆。

中國式的婆媳關係,一直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題之一。好婆婆、惡媳婦,或者是好媳婦、惡婆婆,此對黃金搭檔,纏鬥敗傷的故事,隻要想聽,向路邊社大媽大嬸那裏打聽,包你幾天幾夜都有得聽。

讀過《孔雀東南飛》的,都知道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情投意合,兩人喜結連理後,劉蘭芝渴望在家裏樹立起一個好媳婦的良好形象。可是呢,焦仲卿老媽怎麼看這個兒媳都不順眼。最後趁焦仲卿出差在外,把劉蘭芝休了。

於是,悲劇發生了。劉蘭芝被父母逼嫁,在婚禮的當晚投河自殺,緊跟著,聞訊趕回家裏的焦仲卿,找了一根繩子也在樹上掛了。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在種種社會關係中,哪種又是最難纏的呢?這個問題,我想天下的男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回答:家庭關係。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這話還是說輕了。大多數時候,無論是清官、貪官、偉大人物及非偉大人物,他們不怕刀不怕槍,他們最怕的隻是那些永遠都剪不斷、理還亂的家事。

陸遊就是其中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陸遊的詩歌,質量不是最好,粉絲也不是最多,但是他卻是個詩歌高產者,是古代詩人之最。

這位以高產著名的詩人,年輕的時候,愛上了才華橫溢的唐婉。陸家就派人用了一支家傳鳳釵定下了這門婚事,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出現了,陸遊為愛衝昏了頭腦,卻落下了功課。於是,陸母為了兒子的偉大光輝前程,編織種種理由,終於將這段美麗纏綿的愛情拆散了。

後來陸遊埋頭苦讀,考中科舉。但是,青春裏的那段染滿了悲傷離歌的愛情,成了陸遊一生中,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諸如此類家庭悲劇,絕對不是偶然。有人曾經將這種普遍的婆媳不和的原因,歸之於人類的某種本能。這種本能,用西方的一個術語說,叫俄狄浦斯情結。通俗地說,就是戀母情結。

這是什麼說法,有科學根據嗎?

我隻包打聽傳說,不想再做深入具體的科學分析。廣告過後,讓我們回到漢朝,繼續觀看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

可以這麼說,趙飛燕能碰上王太後這等婆婆,算她走運。如果碰上漢文帝劉恒老媽薄太後,或者漢景帝劉啟老媽竇太後,那她縱有一千個傷心的理由,都別想在長安城裏混了。碰到呂雉那類型的,說不定又是一個慘劇人彘。

王太後和趙飛燕,還隻是冷戰。雙方這一耗,就一年多過去了。現在,她終於鬆口承認趙飛燕是她家媳婦了。

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興奮的不是劉驁和趙飛燕,而是淳於長。在過去一年裏,淳於長費盡口水,好話說盡,關係跑完,終於還是把生意做成了。你說,他能不激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