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亂政(3)(2 / 3)

不過,如果將王太後和趙飛燕關係的改善,歸因於淳於長,我認為,這純屬胡扯。持這種說法的人,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見水滴,不見海洋。我認為,王太後之所以承認趙飛燕,隻為一件事:劉驁比以前懂事了。

現在的劉驁,生活規律總算正常多了。上班的時候,認真聽取各部門的工作報告,認真處理事情;八小時之外,小喝小飲應酬工作的事免不了,但不像曾經那樣,一喝就是通宵,一玩就玩出未央宮去。

王太後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母親,她很容易滿足,她的想法也很簡單,隻要孩子不亂來,什麼話都好說。她不是一個蠻橫的人,更不是一個固執的人,她隻想做個明理的人。

於是,王太後托人告訴趙飛燕:我不為難你了,你是皇後,隻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咦,太陽真是從西邊升起來了哦。您太後那嘴不是早鑲了鑽石,繃得挺緊的嗎,怎麼一夜之間就鬆口了呢?

世間愛恨,那都是有理由的。王太後鬆口了,當然是好事。但是趙飛燕認為,事情絕非一句做好本職工作那麼簡單。

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個客人求見趙飛燕。

趙飛燕才明白了,原來王太後主動改善關係,是有事求她來了。

公元前9年,春天,正月。按規矩,又到諸侯王進京朝見皇帝的時候了。這年春天,長安城來了兩個王,一個是中山王,一個是定陶王。

劉興是中山王,劉欣是定陶王。中山王是劉驁的幼弟,定陶王是劉驁大弟劉康的兒子。這兩個王,從親情關係看,都是劉驁最親近的人。特別是劉欣,他老爹劉康當年曾經是劉驁的好兄弟,倆人玩得好好的,竟然被王鳳拆散,趕出長安城。搞到現在,劉驁隻好將對劉康的愛傾瀉到劉欣身上。

這個春天,似乎很平常,因為是正常朝見,就像是拜年一樣,送禮吃飯,說句吉祥的客套話,然後就走人了。

但事實上,這個春天很不尋常。這一年,劉驁四十四歲了,還沒有孩子。經過多年論證和實踐,他生出兒子的概率幾乎為零。所以,他必須趁早物色人選,在生前把皇位接班的準備工作做好。

這是他唯一的選擇,似乎是蒼天的安排,這個無後的皇帝,竟然選了一個斷劉氏江山的皇帝。

經過一番考試,在劉興和劉欣之間,劉驁對劉欣的喜愛占了上風。自劉邦開國以來,老皇帝選太子,都偏向類己的,然而最後,都是些不滿意的人當了皇帝。然後前麵那個不滿意的,想選一個滿意的人,竟然又是讓不滿意的人接班了。

這是個怪圈,劉驁必須打破。而劉驁傾向於劉欣,主要是劉欣這孩子才華不錯,有當年老爹劉康的風範,而且口齒伶俐,一舉一動,一問一答,都有學問,特惹人喜歡。

劉興呢,是個愣頭青。劉驁問劉興,你能不能背誦《書經》?劉興老實說,不能。劉驁說,沒關係,不懂我就教你。等劉驁教完了,再問劉興,能背了吧,你背給我聽聽。

劉興卻結結巴巴,背不出來。劉驁歎息著說道,你看人家劉欣,我教他一遍,就背下了,你怎麼就背不出來。真是失敗。

劉驁請劉興吃飯,兩兄弟共進晚餐。那頓飯吃得好像挺沒意思的,劉驁先放下筷子,卻發現劉興隻顧自己吃,吃得還挺香的。

於是劉驁隻好等,劉興好像覺得劉驁等他吃飯,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他根本沒想到,老大心裏已經要冒火了。劉興吃完,滿足地起立向劉驁告辭。

等劉興下台階時,劉驁發現劉興襪帶還鬆了。真是無語了,為了一頓飯,連個基本形象都沒有,這不是愣頭青那能是什麼?

從以上判斷,劉驁認為,劉興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當皇帝,那是要腦子的。就算你沒腦子,也要裝得你有腦子的樣。連裝都不會裝,你玩什麼,滾回老家去吧。

這一年,劉欣才十七歲,人小鬼大,無論是學習,還是社會關係,都處理得人模人樣。這種孩子,培養他來玩政治,不敢說特別優秀,至少還是值得信賴的。

信賴是一種感覺。可是,劉驁的感覺總是錯覺。

事實上,劉欣之所以表演得如此出色,那是因為有備而來的。劉驁隻看到劉欣在台前的表演,卻沒看到在他的背後,站著一個強大的團隊。而打造劉欣品牌的策劃人,是一個劉驁很熟悉的人。

這個人,就是傅昭儀。

傅昭儀,就是劉康的生母,劉欣的祖母,是當年劉驁老爹劉奭身邊的紅人。曾記否,當年就是因為她,劉驁差點被廢掉,當不成皇帝了。還好,時過境遷,大家都不追究那事了,兩家之間,不但相處得好,還特別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