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自我認知心理學——解開自我密碼,跨出成功長征第一步(2)(2 / 3)

也許你會說:“我已經懂你的意思了。但是,它本來就是鷹,不是雞,它才能夠飛翔。而我,也許本來就是一隻雞,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是事實,而且,這是問題嚴重的事實,那就是我們隻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範圍以內。

愛迪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隻是有的人的潛能已經蘇醒了,有的人的潛能卻還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會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主動開發自己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的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你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任它沉睡,那你隻有歎息命運的不公了。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危機,隻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的力量,並且因此產生有效的行動,直至引導你走向成功。

自我發掘的決心,自我依靠的習慣,可以讓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拐杖是為跛足者而不是為強壯的年輕人準備的,無論是誰,如果企圖依靠精神上的拐杖走過人生,他一定不會走得很遠,他也絕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成功者。

成功殿堂的大門,不是任意通行的,每一個進入者都擁有自己精心打造的鑰匙。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必須由你親自來鍛造。鍛造的過程,就是釋放你的潛能、喚醒你的潛能的過程。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有類似的麵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症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遊,那麼,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了,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製了你潛能的釋放。“壓抑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具有“壓抑個性”的個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因而顯得停滯、退縮、禁錮、束縛,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於內心深處,思維也幾乎陷於停頓。這樣潛能不但沒有釋放,反而消耗在終日疲憊不堪的狀態中。

世界上有且隻有一個人能夠左右你的成敗,這個人就是你自己。隻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支持你邁向成功之路。

旁觀者清,以人為鑒反觀自我

認識自我,是我們每個人自信的基礎與依據。即使你處境不利,遇事不順,但隻要你賴以自信的巨大潛能和獨特個性及優勢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堅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於月亮是什麼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於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不滿;有人過於主觀,常是以偏概全,彼此認識沒有三分鍾,就對對方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於在乎這些人的想法,隻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的心情,但是對於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我們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隻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於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係應該是分享與聆聽,並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於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係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麼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並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