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沉沒(1)(3 / 3)

想當年,他們一起上戰場的時候,人家是指向哪兒,打向哪兒,打向哪兒,贏到哪兒。自己呢,實力不夠,戰場上輸給敵人,還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結果也輸得臉麵全無。所以,董卓打心裏對朱俊還是敬畏幾分的。

此時,朱俊的職位是河南尹,洛陽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為太仆,以為副手,即為副相國,讓他來做大家的遷都總動員工作。

於是董卓就下達了任命書,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見到朱俊時,卻被很不客氣地打發回來了。並且朱俊還給董卓帶回了一句話:不好意思,我當不了這個副相國,你還是去找別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了這麼一天。

他知道,盡管他很親近朱俊,給足麵子,但也知道他們倆不是一條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這個時候拜他為太仆兼副相國,其實就是想利用他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還有遷都這種事,盡管朱俊在朝會上沒有說,但在非正式場合曾經很多次明確表過態的。讓一個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遷都,肯定很不靠譜嘛。

如果換是別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門去問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動不得呀。然而很快,董卓就又有主意了。

他認為,此時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會議,爭取他們支持。

叫人開會很容易,但是主持會議,董卓很沒經驗。上次主持議廢時跟盧植翻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還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樣了,上次是議廢,此次是遷都。議廢涉及的隻是一個人、一個家族的利益,遷都則是成千上萬人的利益,前者好對付,後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動的。

所以董卓決定改變策略,先來軟的,實在不行,再搞硬的。

開會那天,老大粗董卓突然變得很溫柔,也很有文化起來。會議一開始,他就說道:“諸位,高祖建都關中長安,曆時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陽,亦是十一世。據神秘預言書《石包讖》說,這時應該遷都長安,才能上通天意,下達民情。”

董卓一說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楊彪,字文先,楊賜的兒子,楊修的老爸。

想當初,高祖劉邦立國,到王莽搶權前,曆經不止十一世;光武帝劉秀立國到劉協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說十一世,說明他的曆史知識很有問題。

當然,董卓有可能為迎合神秘預言書說法,故意使錯。楊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錯,而是他這個招實在太爛了。

當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奪得漢朝皇權的。現在,董卓如果想學王莽,那隻能說他碰到楊彪實在太不走運了。

他已經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說,真的是要瘋了。

楊彪當場站了起來,提出了三條反對意見:光武帝遷都,那是因為以前長安破壞嚴重,才搬來洛陽的,現在洛陽好好的,幹嗎要搬往長安?這是一。東漢建都洛陽已久,無緣無故拋棄皇家高廟,割舍皇陵搬走,勢必引起百姓不滿,這是二。第三,楊彪更不客氣了,他說:《石包讖》是本邪書,你也信?

我想,楊彪心裏應該是想說,那本破書,你也好意思拿來忽悠我們?

對於楊彪以上那三條反對意見,董卓愣了一會兒,沒法回答,都這個時候了,不行也要硬著頭皮上了。

於是,董卓清清口,這樣反駁楊彪:關中肥沃,故秦得並吞六國。現在的長安,木材資源相當豐富,武帝時代的陶灶還在,隻要用心經營,什麼豪華宮殿房子,不用多久,即可造成。至於百姓嘛,他們算什麼,如果誰膽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們通通趕到海裏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離殺字,楊彪心都涼了。好一會兒,他又說道: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唯明公慮焉!

這話的意思是:遷都可是國家大事,動起來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頓就難了,還是請董公三思而後行啊。

三思是個啥玩意,董卓一聽,立馬拉長臉,陰陰地說道:“楊司徒,你是不是想壞國之大計呀?”

董卓殺氣騰騰,這時太尉黃琬一看情勢不對,立即站起來說道:“董相國休怒,遷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楊司徒的意見僅供參考罷了。”

漢朝三公兩個出來說話了,第三個覺得自己也該說兩句。接著司空荀爽見董卓遷都意決,如果當場跟他鬧翻,那後果就嚴重了。

於是也趕緊出來打圓場道:“其實董相國哪想遷都呀,隻不過是因為關東聯軍逼得太緊,所以才做此大計,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製天下。”

兩個和事佬,一前一後,一唱一和,猶如一陣春風,把董卓的騰騰怒氣拍得隻剩一縷輕煙了。

就這樣,會議在極度不和諧的氣氛中,虎頭蛇尾地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