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留了下來,在波士頓住了8個星期。在這8個星期中,他和金發男孩沒有將一分鍾用於玩樂,而是將全部的精力用在計算機編程的工作中。
當他們帶著這套程序懷著忐忑不安的心走進那家微型計算機生產公司時,出乎他們的意料,這家公司竟然選擇購買他們的產品,還開出了3000美元的基價,並承諾,以後每拷貝一份程序,就付給他們30美元的版稅。
他們喜出望外,沒想到頭仗就取得了成功,於是他們沒有回到學校,而是用那家微型計算機生產公司付給他們的費用開了一家公司。三個月後,微軟公司正式在波士頓注冊。那個金發男孩就是微軟總經理比爾·蓋茨。
回顧一下保羅的經曆,可以說他並沒有任何出奇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結交了比爾·蓋茨這樣一位朋友,或許現在的保羅是一名天文工作者,或者是一名音樂教師。總之他很難在計算機領域有如此大的發展。可以說,與比爾·蓋茨的結交,完全改變了他命運的軌跡。可見,朋友也是人們獲取財富的有效渠道。
7.坐擁不菲財富的前提——具備充實、睿智的大腦
從斯坦福大學走出來的人,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往往新穎獨特,讓人摸不著邊際。在他們看來,思維和創意是人們獲取財富和取得成功的關鍵,而這自然需要充實、睿智的大腦支配。
耐克公司創始人菲爾·奈特表麵看來是一個懶散、傲慢的人,他的腦袋當中總是充滿了一些不著邊際的幻想。在學校讀書時,奈特總是喜歡“開小差”,甚至還從校外帶來一些小玩意,拿去和同學們做小生意。這樣來回奔波,奈特的學習時間就比較少了,於是一到考試時,他的評語欄上不是“B”就是“C”。
但奈特依然對自己信心滿滿。而且,在大學期間,他總是根據社會現實來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大腦,培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
時至今日,奈特經營的耐克公司,已經成了價值220億美元的體育用品王國,而這一切當然都和管理者聰明成熟的大腦密不可分。麵對自己取得的榮耀,奈特也很得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書本上的知識是一部分,但是人生當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部分,我想自己忽略了書本,而學會了生活,所以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淺薄的。恰恰相反,我認為自己掌握了很多別人根本無從了解的東西。”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體育用品群雄割據的時代,阿迪達斯可以算作是業內的“名門貴族”,但是奈特和他的耐克公司也發展迅猛,大有在短時期內趕超阿迪的勢頭。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舊勢力之間的強強對話就展開了。
當時雖然說奈特在運動產品生產商中也算是小有名氣,但是他清楚地認識到,阿迪公司的管理者都是“技術出身”,他們在運動裝的技術開發方麵占據了很大的優勢。這就是說,如果比拚技術,耐克公司是很難扳倒阿迪的。但奈特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廣告效應。
長久以來的商業運作,讓奈特早已經將商業競爭中的遊戲規則完全吃透。他一眼就相中了當時發展勢頭迅猛的美國籃球職業聯賽賽場,並且準備從中挑選出幾個潛力不錯的代言人。
結果證明,奈特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的美國籃球職業聯賽正處於自身發展的“青春期”階段,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總裁大衛·斯特恩也全力推動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的商業化運作,而這一切,正好為奈特提供了絕佳的投資平台。
1984年,美國籃球職業聯賽曆史上最偉大的球星邁克爾·喬丹宣布自己即將參加當年的選秀大會,從而加入美國籃球職業聯賽。這時,耐克公司的高官羅伯特·賽特拉塞及時出馬,和喬丹談妥了一份讚助合同:5年總計為喬丹讚助250萬美元,同時喬丹還可以參與耐克公司最後的年底分紅。
這樣一份協議,在當時來看是冒險的,因為同樣和耐克競爭的一些運動品生產商,最高的也隻願意為喬丹開出一年10萬美元的讚助合同,而且喬丹當時一場比賽都沒打,他的未來可以說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