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畢升與活字印刷(1 / 2)

同學們,當你從書包裏拿出課本準備上課時,你曾想過,這書是從哪來的?書上密密麻麻的方塊字是怎麼印上去的?說到印書啊,你必須記住一個人——畢升,就是這個人發明了印刷術,才有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書。畢升一次小小的印刷創新,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印刷大革命!對印刷業的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帶來了無法估量貢獻!

死版刻字累死人!

畢升是我國宋代偉大的發明家,從小生活在一外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由於家裏經濟困難,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就沒錢讓他讀書,叫他到一家印刷廠當工人。那時的印刷工人十分辛苦,印刷技術落後,工人勞動強度很大,最簡單的一本書,要印幾個月甚至半年才能完成。

那時所有的印刷廠采用的都是死版印刷。什麼是死版印刷?就是把字一個一個刻在木版上,一個版子了要刻幾百個字,這些字不能活動,都死死地擠在一版子上,所以叫它死版。

而且做這種死版還很費勁,比如一頁書就是一個版,做這個版子要許多工序。首先是選好木料,做版子的木料很講究,普通的木板不好刻字,必須用最好的桃木或楠木做成。一塊塊與書頁一樣大小的版做好了,然後刨光打磨。打磨光滑後,再交到刻字工那兒,由刻字工人先將要印刷的書,一個字一個字反過來寫到版子上,然後,再把那些字一筆一畫地刻出來,沒筆畫的地方用刻刀刻掉了,有筆畫的地方留在版子上,一塊整版刻完了,刷上墨,再倒過來往紙一印,就是一頁書。版子上的字不能刻大,刻大了浪費版子,字刻得越小越省版子,所以,刻一塊版子十分不容易,不但刻得人眼酸手痛,同時還要特別仔細,不能刻錯字,要是一塊版子刻好了,發現中間有一個錯字,那就糟了!整塊版子就得刨平重刻。那時的刻字工人辛苦極了!有的人不到三十歲,眼睛就看不見了!所以,有的刻字工人一輩子也刻不成一部書。如果一本書有10頁,就得刻10張版子,有100頁就得刻100張版子,一般的書都有幾百頁,想想看,這要多大的工作量!要用多少木版,要花多少時間,才一刀一刀地刻出來!常常印一本書的版子,就要幾間房子來堆放,車間裏到處都是堆的版子。一本書印好了,這些版子也就成變材火,一點用也沒了,多麼浪費!多少心疼呀!

畢升就是在這樣的印刷廠裏幹了十幾年的活,什麼活都幹,他到山上去伐過木,他做過版子,做得最多的是刻字,刻得腰酸背痛,一天也刻不了幾十個字。特別是上等楠木做成的版子,更能刻。楠木生長在我國南方的原始森林中,一般的樹齡也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楠木的質量很重,木質特別堅硬,一般的木料,一刀就能刻出一道口子,而楠木七刀八刀也刻不出一個口子。可想而知,一塊版子幾百個字,工人們要刻少天哪!

“過家家”的啟發

哎!到底怎樣改變這種落後的印刷技術呢?說來也真叫巧的,畢升是從他小兒子的一次遊戲中,得到了一個開天辟地的啟示!

畢升成家不久,就生有了個兒子,家裏還養了一頭豬。小兒子才七八歲,每天一下學,畢升就叫他去挖野菜喂豬。

一天,天都快黑了,畢升下班回家,隻聽豬在圈裏餓得嗷嗷叫,挖野菜的小兒子卻不見蹤影。畢升很著急,就跑到山裏去找兒子。

小兒子今天不想自己挖野菜,他想用不費力的方法得到喂豬的野菜。他看見鄰居家的孩子挖了滿滿一筐野菜,就相想通過他們常做的一種遊戲,將鄰居家小孩的野菜贏到自己的筐裏來。這種遊戲,村裏孩子個個都會做,做起來也方便,原來叫做“猜螺螺塘”,現在叫做“過家家”。村裏孩子做起來很熟悉,先在田邊地上挖個小坑坑,參賭的人每人挖一個。坑挖好了,每個人在自己的小坑坑裏放滿自己挖的野菜做賭本。然後再到河邊撿個小螺螺殼,這種螺螺殼由誰掌握,誰就是莊主。孩子們常常有好幾種方法來做這種決定,最常見的就是比尿尿,誰尿得最遠,就由誰掌握螺螺殼做莊主。

這一次畢升的小兒子尿得最遠,他當仁不讓握著螺螺殼做莊主。這小子玩“猜螺螺塘”比誰都聰明玲瓏,一會兒,手伸進這個小坑坑,一會又伸進那個小坑坑,隻見他的兩手不停地在兩個小坑坑裏來去倒,那個螺螺殼就跟變戲法一樣,不停地隨著他的手在兩個小坑坑裏鑽,看得鄰居家小孩眼花繚亂弄,總是猜不對,他猜螺螺殼在這個坑了,卻又到了另一個坑裏,弄得一會就輸了一坑野菜,一會又輸一坑野菜。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挖來的一筐野菜,一會就輸到畢升兒子筐裏了,就傷心得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