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升站在他們後邊,看著好笑,正想說鬼兒子幾句,他自己突然眼一亮——想起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孩子們猜螺螺塘的螺殼是活的,可以從這個坑倒到那個坑,那麼印刷版子的字能不能也用活字來去倒呢?可以從這個版倒到那個版子呢?要是用一個活字來代替死字,多次使用,不就不用刻那麼多字?不就省力多了嗎?畢升一有這個想法,如同黑夜裏突然打開一道天窗似的,心裏一下亮起來!眼睛一下亮起來!他激動得跨過幾道溝,發瘋似地往印刷廠跑,他要把這種想法告訴同伴。
同伴們聽了,都十分激動,都說畢升想起一個好辦法!可怎麼將死字變成活字呢?一個個望著畢升,都不知他想的這種方法能不能實現。
啊!膠泥活字
畢升隻是受了兒子玩遊戲的啟示,具體怎麼做,他也沒底。不過他相信,這肯定是一種更省力的做法,一定得想辦法改進落後繁重的印刷方法。畢升先將原來的做版子用的木料,鋸成一個個長長的小方塊,然後在小方塊的一端刻上反體字,再倒過來印在紙上,就是個正體字。這樣做,字是活了,不像先前刻在版子上的字都是死字,挪動不得,印過了,就再也取不下來了。可是,這些長長的小木塊,要拚成一個能印刷的版子卻十分困難,因為小木塊再拚起來的版子都是太大!太散!很難拚成一塊整體的版子。而且在單獨一塊小方木上刻反寫的字,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木活字沾水後容易變形,不適合做版子,而且刻起字來更費力。
怎麼辦?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畢升飯不想吃,覺不想睡,一連想了許多天,經過一次一次的實驗,找到一種比小木塊更好的刻字材料——膠泥!
當地有一種很粘的泥土,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膠,反複攪和,然後放到太陽下曬幹,就像橡膠似的,但比橡膠結實。將這種膠泥製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再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這種膠泥燒成的字,能夠連續印刷若幹次也不會壞。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的常用字都得備上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以備同一塊版內相同字的重複使用。這樣的膠泥活字做多了,撿起來不方便,在一大片字海裏去找一個字,非常困難。後來,畢升按照漢字的聲母排列或部首排列,將同聲同韻的字排到一起,撿起來就方便多了。若到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事前沒有準備的話,也可以隨製隨用。
這樣,工人們在排版時,再不用在十分堅硬的楠木板上一個個刻字,他們可以直接去揀一個個活字。撿字時,手裏端著一個事先做好的鐵板,鐵板上鋪上粘合劑(鬆香、蠟和紙灰),按照文章的按照文章的字句段落去撿字,將一個個活字依次排放在跟書頁一樣大小的版子上。一個版子的字撿完了,再在版子四周圍加上鐵框,固定好那些鬆動的活字。等一個版子也就是一頁書的字撿完了,再用火加熱,讓粘合劑將一個版子的活字固定成一個整體,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麵壓平,待到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刷了。印完後,將印版子放到火一烘,粘合劑熔化,再拆下一個個活字,按聲韻排列,放到字架上,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啊!誰能相到,受到小兒子的一次遊戲啟發,畢升卻帶來了印刷業的翻天覆地一場大革命?1584年,這種活字排版印刷術傳到歐洲,改變了世界的印刷技術。
因為有了畢升,世界上才有了成千上萬的書!
因為有了畢升,人類才有了更快的文明傳播!
因為有了畢升,社會才有了今天的進步!
所以,當你知道書是怎麼來的,你就一定會懷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