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理解投資者和客戶對她的公司及其競爭對手已有的認知,達夫妮聘請了一個品牌調查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去做調查。3個月中,調查公司與上百位商業決策者進行麵談,還與幾百人進行了電話訪談。不出所料,這真是項工程浩大且代價昂貴的工作,大量的數據從中產生。
難題因此而生,數據太多了。這就是達夫妮要來找我們的原因。她的目標不是要知道世界上所有關於出版的事,而是能夠了解哪些才是她當前需要做的事。達夫妮最想讓我們做的是幫她看清這些數據究竟表明了什麼。
達夫妮用電子郵件把品牌調查收集到的資料都發給我們。資料很多,而且相當龐大細致。就連名為“執行摘要”的文件也有60頁之多,達夫妮給我們兩周的時間完全不足以讓我們理清這些信息。以下隻是她傳給我們的一個文件中的一小部分。
這些圖簡直是一個由要點、符號和柱狀圖構成的信息海洋。在最初的幾天裏,我們隻是在試圖找出最要緊的—同時還要保證不錯過任何微小但關鍵的細節。從中我們了解到許多信息,同時我們卻逐漸被各種細節包圍、滲透,以至於失去了整個圖景。資料中有許多非常好的信息和洞見,可惜的是埋藏過深、分布太廣以至於沒有人能找出它們。
於是我們把所有因素都打散,歸入到6W 模式中,然後再搜尋,將我們所發現的畫在紙上。
1.誰/什麼:競爭對手名單、所在行業、提供的產品。
2.有多少:以總收益和行業收益為基礎,有多少主要競爭對手,每個競爭對手的規模有多大。
3.在什麼時候:銷售和收入數據良好的兩年。
4.在哪裏:每個競爭對手所在的行業。
隨後,我們在這四點的基礎上寫上:
5.怎麼樣:品牌調查結果(品牌認知)怎樣與這幾個因素相聯係?
此時出現一張總結了所有數據的圖,圖上顯示出最重要的一點:
6.為什麼:看著這張圖表,達夫妮總算能看到為什麼客戶不熟悉她的公司,為什麼應該進行積極改變。
以下就是我們提供的圖:
這張圖總結了我們收到的數百張資料數據中所呈現的一切信息。不可否認,人們不會在第一眼看到它時就馬上明白,不過這並不重要。作為一份概括了數百張資料和數據要點的圖,我們需要對它進行幾分鍾的說明(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將談談為什麼這是件好事)。與一眼看不透的成堆調查數據相比,這張圖讓達夫妮很滿意,它不僅是她進行全球調研的成果總結,還可以作為她推廣公司品牌的介紹。
當達夫妮把這張圖交給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時,他們花了30分鍾來討論他從圖中看到的東西,然後首席執行官叫人把圖複製了一份,裱好掛在身後的牆上,如果有人來谘詢公司的市場定位,他可以用這張圖與其討論。兩年後,這家公司成功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而時至今日,這張圖還在老位置上掛著。
什麼樣的圖才能解決問題?
在繼續我們的話題之前,我想指出達夫妮的圖中有兩個值得注意之處。首先,圖是用昂貴的電腦軟件程序畫的。你可以看出這一點,因為所有的線條筆直,有許多精確的顏色漸變層,整張圖有著數學圖形的完美,而且字???清晰可辨。這是本書唯一用電腦畫的圖。由此圖開始是因為它很好地說明了視覺化思考能幫助我們創造出我們想得到的東西。視覺化思考與在電腦上畫圖沒有任何關係。視覺化思考是學著用眼睛思考,這並不需要任何先進的技術來把圖形畫得多精細,隻需要三樣工具:我們的肉眼、“內心的眼睛”以及手和眼的合作。我把這些叫做我們“天生的視覺化思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