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圖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框架6:用一個多重變量圖展示“為什麼”
為什麼要花這筆錢?
花900萬美元來重建軟件平台就能提升銷售額,我們對此是很有信心的。隻有從基礎做起,才會使得軟件的改進適應客戶的需求。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對已有平台的改進來節省大筆開支。我們的執行官們近期緊盯著財務報表上的盈虧數字,因此他們最可能采取後麵這種辦法。
為了明確我們的支出原因,我們不得不縱觀一下整個行業的情況: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它們的成長速度有多快,消費者和銷售趨向是如何變化的,平台技術的變化會如何影響收益。隻有將這些信息都整合起來,我們需要的圖才會誕生。但我們怎麼去整合這些信息呢?要把這麼多信息有效地融入一張圖裏,可能嗎?
“視覺化思考寶典”告訴我們,一個多重變量圖的坐標係是由3個以上的變量組成的。這裏我們有五六個可能有用的變量,所以我們看看將它們疊加到一張圖中會發生什麼。畫一張詳盡的、定量的、描畫願景的、有比較性的、既描述現狀又展望未來的圖,它是本行業“閉盒”的一扇窗。如果我們能夠打開這扇窗,就可以為現在的投入提供有說服力的可視化論證。
當看到了“誰/什麼”、“有多少”、“在哪裏”、“在什麼時候”和“怎麼辦”這些框架時,變量(或者不止一個的變量)就會慢慢地浮現出來。我們越是注意它們的交互作用、因果鏈,就會越理解為什麼它們會以這種方式運作。為了把原因告訴別人,並且開始對事情進展進行預測,我們創建了多重變量圖。
第五章告訴我們,當我們“內心的眼睛”將“看”的其他方式整合到一起時,我們就會看到“為什麼”。要創建多重變量圖時也是一樣,隻是這次是把它們整合到一張紙上。我們從“誰/什麼”開始,經過“有多少”,轉向“在哪裏”,然後把“在什麼時候”添加上。因為在前麵的部分我們已經畫過類似的草圖,創建這張多重變量圖就像是複習,但有兩點不同:第一,我們將把一切都疊加到一張圖裏;第二,我們是從競爭對象而非客戶開始“誰/什麼”。
多重變量圖:基本繪畫方法與要求
1.多重變量圖做起來並不難,但的確要求耐性和實踐,還有最重要的是重點突出。在六種框架和上百種圖示中,考慮周詳、標畫清晰的多重變量圖是我們創建的最有用、最富洞察力的圖表(對於這點我們下文會加以解釋)。盡管如此,我還是想不起來在哪本商務書裏介紹過多重變量圖的畫法。我的建議是:先從一個簡單的“X-Y”坐標圖開始,隻要有足夠的數據支持,任何兩個用於定性的變量都可以是坐標(記住,如果它們看上去沒什麼用,你還可以替換它們)。在坐標係的第一象限裏用相應大小的泡泡標出任何用於定量的變量,從一個時間點開始。然後,再在下個時間點加上另一堆表示同樣變量的泡泡。你需要完成的工作是:要麼是將一張多重變量圖作為最終圖樣來完成;要麼將其作為初始的記事本,可以增加越來越多的變量。
2.這碗湯要稠稀適度。一張多重變量圖真正要做的是創建整體業務範圍或者商業難題的尺度模型。一旦創建好,我們希望做的就是確定業務(或難題)中有限的幾個方麵,也許它們彼此之間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隻需要看清這幾個方麵,而不需要認清其他所有變量。變量太少,我們可以畫出一張簡單的柱狀圖—在很多事上它是有用的,但不足以讓我們發掘出問題的關鍵;變量太多,我們就回到了起點,要考慮的事情太多,最後一件也完不成。再次強調,要知道“真正準確”的數字,唯一的方法就是開始畫圖,然後看有用的想法什麼時候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