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預期目標
試圖在借鑒國外銀行卡產業發展的經驗和國外學者對銀行卡產業發展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對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進行全麵、係統的研究,對加快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提出合理、有效的對策建議。
1.2.3國內外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銀行卡產業發展已日趨成熟,銀行卡作為電子支付的重要方式,在國外備受專家學者關注,尤其是在受理市場建設、銀行卡分潤比例、信用卡利率對持卡人行為的影響、信用卡營銷策略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銀行卡相關法律也日趨完善。
從國外的研究現狀來看,已經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對作為電子貨幣的銀行卡產品的研究。馬丁·邁耶(2000年)對包括信用卡在內的電子貨幣在美國產生的曆史和現狀進行了研究,指出信用卡等電子貨幣未來將被完全電子化的支付命令所取代,認為政府要加強對信用卡交易的合法性、真實性和安全性的監管,確保消費者利益。佰恩斯(2000年)指出信用卡作為一種貨幣製度安排,必須製定網絡法律和規則以及控製網絡,以確保貨幣製度正常運轉和維持安全。奧茲·謝伊(2002年)對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和電子貨幣存在的條件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的交易成本導致使用不同的支付工具。
(2)對銀行卡收單網絡的研究。Farell和Saloner(1985年)、Katz和Shapiro(1985年)提出了網絡外部性概念,即網絡產業效應隨同一產品消費者數目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或稱消費規模經濟。如電話網絡中,能被呼叫的人越多,電話的使用價值越大。奧茲·謝伊(2002年)指出,網絡產業具有四大特征,一是互補性、兼容性使用和標準化生產。二是消費的外部性,即消費該類商品的效應受到使用相似的或兼容的產品的聯合人數的影響。三是鎖定和轉換成本。夏皮羅和範裏安(1999年)對鎖定進行了分類,客戶將因折扣、獲贈互補品等方式而被鎖定在某種品牌上,已鎖定的客戶將因合約違約成本、培訓與學習成本、數據轉換成本、搜尋成本、忠誠度成本等成本,確保其不輕易轉換到競爭品牌上。奧茲·謝伊認為,信用卡產品的轉換成本體現在三個方麵,即電子存款賬戶信息變更、傳輸錯誤導致的延誤取款等損失;客戶已積累的資信喪失、重建帶來的損失;公共事業收費賬戶撤銷、重建帶來的時間損失。四是生產的顯著規模經濟性。網絡產業具有很高的固定沉沒成本和幾乎可以忽略不記的邊際成本,意味著平均成本隨出售的產品數量的增加而急劇下降。奧茲·謝伊還指出,信用卡的ATM網絡效應是指在防降價均衡中,當每家銀行相對競爭對手增加ATM的安裝數量時,其收費(利潤)隨之增加;當銀行將自己的ATM提供給競爭對手的客戶使用時,它的利潤水平隨之下降;銀行間通過費率協調機製,能提高ATM共享的收入和增加消費者剩餘。
(3)關於銀行卡產業的研究。VISA、Mastercard等跨國公司側重於對產品創新、技術開發、市場競爭和發展趨勢的研究;花旗、彙豐和高盛等全球性金融巨頭發布的全球信用卡市場分析報告;尼爾森等專業調查機構發布的全球信用卡產業統計數字;Cardweb等網站則專門介紹信用卡熱點、焦點新聞和市場分析報告,這些分析報告側重於描述銀行卡市場微觀競爭態勢。
(4)對信用卡市場持卡人行為方麵的研究。Calem和Mester(1995)、Ausubel(1991)研究認為,信用卡產業偏離了完全競爭模型,因為持卡人不符合完全競爭的行為假設。他認為,偏離完全競爭模型的結果可能是因為:消費者麵臨搜尋成本;消費者麵臨轉換成本;如果企業單方麵降低利率,就麵臨逆向選擇問題。Calem和Mester的實證研究表明:以上三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對信用卡市場績效的提高都發揮了作用。特別是采用1989年消費金融(SCF)調查數據,他們發現,信用卡帶來的實惠與個人選擇在購物的“最好時期”是利用貸款還是存款的傾向是相反的關係,對信貸保持不變的需求。David B.Gross和Nicholas S.Souleles(2000)利用信用卡賬戶上新的數據分析了持卡人對信貸額度的變化的反應。他們研究發現,信用額度增加,持卡人負債立即明顯增加,對於那些已經接近他們額度的持卡人,這種反應最為明顯。
我們銀行卡產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國內研究已經取得一些初步的、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從本人掌握的資料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關於銀行卡產業發展模式的研究。中國銀聯(2003)的一份研究報告在對國外銀行卡產業發展模式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模式選擇:政府扶持+市場競爭+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