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製
神宗留意軍器,設監,以侍臣董之。前後講究,製度無不精致,卒著為式,合一百一十卷。蓋所謂《辨材》一卷、《軍器》七十四卷、《什物》二十一卷、《雜物》四卷、《添修》及《製造弓弩式》一十卷是也。
宋次道《東京記》說,八作司之外又有廣備攻城作。今東西廣備隸軍器監矣。其作凡一十目,所謂火藥、青窰、猛火油、金、火、大小木、大小爐、皮作、麻作、窰子作是也。皆有製度作用之法,俾各誦其文而禁其傳。
文德殿門外為朝堂,常以殿前東廡設幕,下置連榻,冬氈夏席,謂之百官幕次。凡朝會,必集於此,以待追班,然後入。近年則不然,多萃於文德殿,後以至尚衣庫、紫宸、垂拱殿門外南廡。其坐於幕次不過十數人而已。
予在開封南司,會侍禦史初入台,兩赤令皆赴公參,開封縣仍呈汴州杖。其杖長三尺二寸五分,上圭其半、闊一寸二分、厚七分,下殺而圓,長一尺、徑七分。於圓處火印「汴州杖印」四字,大約與今之所謂小杖者不相遠。凡決人未嚐用,常貯於庫。禦史中丞、侍禦史初入台,即呈之。按梁開平元年以汴州為開封府,此杖殆唐所製也。
官製
永裕建尚書省,自令、仆、左右丞洎六曹尚書、侍郎、郎官廳,於中壁皆置素屏,大書《周官》一篇。自官製以來,惟侍中、中書令、禦史大夫、左右散騎常侍、宗正卿、少卿、殿中丞、少監丞並未嚐命。官製既行,省曹郎官與寺監長貳率互置,不必備也。如一部中均命郎中貳員外,寺監均命貳少之類。始以寄祿之階高下序位,複有旨,以先後至者為次。
祖宗以來選人磨勘者,進士出身為著作佐郎,餘人為大理寺丞,謂之京官。若佐郎再遷秘書丞,寺丞再遷太子中舍,謂之升朝官,始奉朝請。既行官製,即無所謂京官者,惟自承務郎以上。然承務至宣德,若任七寺監、主簿、太學博士、兩赤丞之類,亦得奉朝請。蓋亦以職事官論也。
舊,尚書郎中皆重戴。官製之後,大夫皆不許重戴。如朝請郎以下雖通直、奉議之類,職事為諸司郎中者,並重戴。
熙寧閑,既置檢正官。初以館閣及閱任望官者充之。未幾,又以初入仕者,為五房習學檢正官。今幕職官多因唐藩鎮辟置之名,所謂兩使職官者,節度、觀察使判官是也,然以選人充之。若簽判,則京朝以上故簽書判官廳公事。又選人作縣曰某縣令,京官以上知某縣事,皆恐未正名者也。
元豐董正官製,如武臣,始議易將軍。校尉之號竟獨依舊,不複更。
永裕董正官製,易其稱呼。元佑間,議者謂鈔本謂作以為。無以甄別流品。遂詞人加左字,餘人加右字,有犯貪墨者去之。予始見法製,詞人犯則去左稱右,則餘人稱右者得無恥乎?是時,知黃州請有犯並去之,不從。
國用
紹聖初,予備位金部,初見戶部支禁中合同司,洎在京百官、宗室、諸軍並雜支錢,以緡計之,月率四十餘鈔本無餘字。萬。諸倉給食糧,亦稱是。
任人
鄭內翰久遊場屋,辭藻振時。唱名之日,同試進士皆懽曰「好狀元」,神文為之慰悅。後將召富、韓二公複相矣,因問近侍所以召狀,對曰:「願密遣內侍以釆外議。」上曰:「然。」借如鄭獬作狀元滿庭稱善,況命相哉!
熙寧間,鄧綰文約由禦史知雜為中丞,凡七年不遷。
唐丞相乘馬,故詩人有「沙隄新築馬行遲」之句。裴、武之遭變,而晉公獨以馬逸得免。至五代,則乘簷子矣,莊宗聞嗬聲,問之,乃宰相簷子入內是也。本朝近年惟潞國文公落致仕,以太師平章重事,司馬溫公始為門下侍郎,尋臥疾於家,就拜左相,不可以騎。二公並許乘簷子,皆異恩也。
禮儀
襆頭,後周武帝為四腳,謂之折上巾。隋大業中,牛洪請著巾子,以桐木為之,內外皆漆。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武後賜百僚絲葛巾子;中宗賜宰相內樣巾子。蓋於裹頭帛下著巾子耳。然折上巾以餘帛折之鈔本無之字。而上係,今謂之襆頭小腳,其所垂兩腳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後又為兩闊腳,短而銳者,名牛耳襆頭,唐謂之軟裹。至中末以後,浸為展腳者,今所服是也。然則製度靡一,出於人之私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