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
當奈公何。
四句十六字,公字反複三次,河字反複三次,渡字用了兩次,細數等於隻用了十個字。
大師是指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的關於這首詩的講課。有關這事,版本不少,載於《清華舊影》的是聞一多的版本。載於《梁實秋散文選》的當然是梁實秋的版本。
聞一多的版本如下:梁啟超進了教室,在黑板上寫下《公無渡河》四句詩後,搖頭晃腦地大聲念誦“公、無、渡、河”,自己叫好;隨後又念“公、竟、渡、河”,又叫一遍好,真好!喝彩之後是,“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實在是好!朗誦讚歎過後,叫兒子梁思成上來把黑板給擦了,這首詩就算講過了。聞一多很神往,說大師上課就是這樣的。一般人看了會一愣,課居然可以這麼上。梁實秋的版本稍微有不同,但大體不差。梁啟超用他的聲音和體態向你強調了詩的好,至於怎麼個好法,每個人體會到的不一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首詩、一篇文章能看出讀出多少妙處來,完全在你的年齡、經曆、讀書積累量以及靈性。一個字、一個詞地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講,天下那麼多的詩文,老師還不得累吐血?
《箜篌引》本身故事並不複雜。注雲:“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淒愴。曲終,自投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