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情境教學”及語言的運用(4)(1 / 3)

學生進入模擬情境就可通過眼前形象和實際感受,聯係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想與想象,使情境豐富而逼真。

也有許多情況是,教師利用孩子們平時積累的有關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作為背景,用小動物形象做頭飾,將雪花、臘梅、大蘿卜、春姑娘、冬爺爺人格化……再加上擬人化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模擬情境,無論是擔任角色表演的,還是在座位上作觀眾的,幾乎都一同借助模擬情境去體驗、感受。由於模擬情境隻求相似,所以它是情境教學中常用的一種。

(三)語表情境

教學實踐中,情境創設常常是語言描繪與其它直觀手段結合運用。對一些無法展現實體情境的教學內容,一般是通過語表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的。而語表情境,則是單純用語言描述,通過語言的意義、聲調、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學生的情緒、情感以及想象活動,從而體驗情境。由於語表情境不像實體情境那樣具體,所以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為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而逐漸增加語表情境的豐富性。

李吉林執教《月光曲》——

片斷1:

(通過教師描述,帶入情境)

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美的畫麵: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老師的描述,在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個畫麵,學生聽著老師的描述開始進入情境,緊接著啟發想象,使畫麵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課文。)

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麵上還應該有什麼?

(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裏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誰能猜想到。

“貝多芬為什麼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的對話後,他走進了茅屋。)”

現在讓我們跟著貝多芬來到茅屋的窗口,便聽到了兩個人的對話。

(男女生分角色讀。)

“聽到這裏,貝多芬可能會怎麼想?他是否會想,在這樣僻靜的地方,在這樣的茅屋裏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說明窮苦的人也愛我的曲子;但是他們又這麼窮,票價又那麼貴,我應該親自彈給他們聽,用我的琴聲讓他們得到藝術的享受……”

片斷2:

(教師用簡筆畫創設情境,用語言描述帶入情境,伴隨老師哼唱。)

“現在我們也仿佛來到皮鞋匠的小屋裏,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想象也看到了課文上的一幅幅畫麵。(老師輕聲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613613613……)”

我們好像到了大侮,還看到了什麼?你們說。

(老師畫第一幅畫麵。)

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為什麼要畫在海平線上?

(理解“水天相接”。)

(邊作畫邊指點):“粼粼”指水清。

“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

(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老師畫第二幅畫麵。)

貝多芬繼續彈著,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又仿佛看到了什麼?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微雲’是‘小雲’嗎?從整個句子看,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兒的‘微’是什麼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雲又是什麼樣兒的,你們說老師畫。

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

(老師第三幅畫麵。)

“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鳳,卷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波濤洶湧)”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

(‘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湧向岸邊’)

“可見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有波濤洶湧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詩一般的意境,非圖畫能表達盡致。用語言描繪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老師用這樣的描述把學生帶到那萊茵河畔的月光下的小屋。這裏,教師通過語表情境創設,幫助學生體會貝多芬此時此刻激動的心情,從而努力用自己的琴聲,把窮兄妹從這低矮的茅屋帶到那廣闊無垠的大海邊,讓窮苦的盲姑娘從琴聲中仿佛看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