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情境教學”及語言的運用(4)(2 / 3)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就是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充分啟迪學生展開想象,或者教師用自己的想象帶動學生的想象。想象情境是通過師生的想象活動,讓學生在已經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將表象重新加以組合的情境。想象情境比實體情境更廣遠,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情境往往要借助實體情境、語表情境或模擬情境,作為想象的契機。其中教師語言藝術功力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案例描述1:

有教師執教《在山的那邊》——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向往,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一方麵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麵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巨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長大後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並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而是無數座。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曆盡艱險。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隻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詩人取象於群山、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這裏教師借助的是文本詩人的想象來啟迪學生的想象,語言揭示詩的意境準確到位,語言拓展詩的空間又起落有致。

案例描述2:

李吉林執教《海底世界》——你們看這一片藍色的都是海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學生閉上眼睛,教師輕聲一描述)比我們中國大,比全世界的陸地加起來還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瑪峰放下去,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頂都被海水淹沒了。(出示“藍色的大海圖畫。”)海浪這麼大,可以用什麼詞來形容(波濤洶湧,洶湧澎湃)。

現在老師讓你們潛入海底,向老師報告在海底看到的奇異景象。看哪些同學把課文讀懂了?

海麵上波濤澎湃,海底依然很寧靜,現在請你們當潛水員,穿上潛水衣到海底去。(在畫麵上添上潛水員的剪紙,慢慢往大海的深處移動。)海下一百米比較亮;二百米不那麼亮了;三百米開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你們發現了什麼?請報告。

(報告:老師,我們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發現點點星光。)

“那點點光亮,像什麼?這一次潛水發現了海底這一奇異的景象,老師向你們提供資料《海底的冷燈》。這份資料會使你知道海底的這些星光是什麼?”

本課教學要求之一,為引導學生認識海底世界,獲得有關海底的知識。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大海這一人類秘密倉庫的熱情。而海底世界的神秘正可以成為教師想象情境設計的觸發點。教師這裏做得非常到位。

(五)推理情境

推理情境幫助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去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小學生思維以形象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情境的創設會促進這種思維進程的演進推理情境的創設,就是為了對此演進過程提供幫助、示範。

案例描述1:

有教師執教《花的組成》——

教師課前備足幾種鮮花,發到每一位學生手中。上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外輪花瓣的形狀、顏色、特征,計數萼片數目,再比較花間的差異,然後再講解有關概念和特征。利用觀察法再進一步講解花冠、雄蕊、雌蕊、花托、花柄等部分。這樣對照著實物邊看邊講,合理引申,容易激發學習熱情,集中注意力,有利於培養觀察能力和發展思維能力,並能縮減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描述2: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微格教學的發明者之一艾倫博士,有一次給中國學生上課時,吭哧吭哧抱進教室一顆大西瓜。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誰能猜中這顆西瓜有多少籽?他把小紙條分發到在場的每一個人,讓大家把猜的數字寫上。然後開始切西瓜,分給在場的每一個人,要求大家吃西瓜時把籽收集起來,連同猜想數字的紙條一起交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