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幾個學生替他數瓜子,同時艾倫煞有介事地把自己猜的數字也寫在黑板上。
最後數瓜子數的結果,與艾倫猜想的非常接近,而別人的猜想都與實際數相差甚遠。
在場的人都不由地驚訝讚歎:這洋老頭,神啦!
後來艾倫自己揭穿謎底:此前,他切了五六顆同一品種同等重量的西瓜。
艾倫這節課講的是概率與統計,對於學生來說,所涉及的都是十分抽象十分複雜的問題,而通過這樣的實物展示,抽象問題形象化了,並且學生的興趣倍增,信心倍增。
(六)多媒體情境
案例描述3:
有教師執教《小石潭記》——
師: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
生:(紛紛)高雅……還有很高深……
師:是啊,藝術是高雅的,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大家想想——
生:(七嘴八舌)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
師: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麼?
——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
師:今天我們就嚐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麵,朦朧或者清晰?(學生點頭默許)我中學時讀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邊說邊板書)很喜歡,後來讀起時,總會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過。我想請大家靜靜地、輕輕地吟誦一下這篇文章,看看僅僅是你我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作家高超的文學魅力喚起了我們同樣的藝術感受。
生:(自讀課文。)
師:聽到你心靈的曲子沒有……是怎樣的調子?怎樣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器樂彈奏出來的?
生(甲):很緩的,很低的。
生(乙):應該是古箏或琵琶或……總之,比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歡樂,但並不歡快。
師:三位同學描述的跟你們內心聽到的一樣嗎?那麼你們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生:(紛紛)“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淒神寒骨”。
師:(那麼,柳宗元來遊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淒”?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江雪》、《黔之驢》)
生(甲):初一時課外背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開頭就寫“自餘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鬱,應該是“淒”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麼寫的?
生:(齊憶)“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淒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年,後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隻有遊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麼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了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地是一首抑鬱哀怨的古典曲子。老師暫時以一首相似的古箏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來感受一下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以音樂創設情境,帶學生走入文本,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可以說是教師的一種創新。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並逐漸進入課堂,以圖文並茂、聲形俱備、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為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並帶來了活力,多媒體的廣泛運用,推動情境教學進入新的天地,為教師語言藝術提供更廣闊空間,同時也給教學帶來無限生機。
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將情境教學和語言藝術相結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誇美紐斯曾形象地指出:“一個能夠動聽地清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更該像油一樣進入學生的心田,把知識一道帶進去。”
總之,不同形式的教學語言藝術創造,對於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和深化文本內涵,開啟思維領域,激發情感,升華思想感情具有極強地烘托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