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名師新課堂教學及語言藝術探微(2)(2 / 3)

教師抓取了三個動詞:“撲”、“抓”、“忍”,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這三個動詞用得準確,用得恰當,用得形象,而是給予另外的解讀:“撲”滅兒子的厭世心,“抓”住兒子生命的希望,以母親特有的博大之愛“忍”受並承擔所有不幸。

圍繞母親的“忍”,一次一次地把體會到的意思“送進去”讀出來。一次一次地讀,一波一波地把情感波瀾推動上來,最後推向高潮。

母親很苦,兒子病痛折磨著母親,兒子的精神狀態折磨著母親,兒子的厭世輕生折磨著母親;母親的苦是“苦上加苦”,常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病痛,常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但為了兒子“好好兒活”,她“苦口婆心”,而隻有在她死後,兒子才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母親是“忍”著巨大的苦痛說出要“好好兒活”的,母親是“忍”著一切的不幸“活給”兒子的,母親是“忍”著無限的無奈、無助離開兒子的。教師以獨具慧眼的解讀,把母親留給兒子的偉大母愛送進了孩子們的心底。

二、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

教學片斷1:

師:可是,母親就這樣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鄰居們——

生:鄰居們把她……(教師引讀,讓全班同學把課文寫母親臨終的話讀出來。直到最後一句——“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師:(出示課件:“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多少年過去,兒子終於明白母親那句沒有說完的話。你們讀懂了嗎?省略號裏沒有說完的話,究竟是什麼?

生:好好兒活!(學生異口同聲)

師:我們送進去,一起把這母親沒有說完的話,說完。

生: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你們倆要好好兒活。

師:你們懂了,兒子和女兒也懂了,所以課文最後一句才說——

生:“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師:同學們,母親去世七年之後,作者寫了這篇文章,結尾就落在這裏——“要好好兒活”。那麼,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樣好好兒活?我們一起來讀讀描寫菊花的句子。

(出示課件: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師:下麵同學就結合這句話,可以小組合作,好好討論討論,可以自己思考,他們究竟懂得了該怎樣好好兒活?(生討論很熱烈,之後發言)

生1:菊花“淡雅”,就是說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師:讀人家的書,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獨特理解,這就是創造。好,那就帶著你的感受讀這句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活……”

生2:其實,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潔、熱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麼說,每一個階段不一樣的,總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潑潑灑灑。(掌聲)

師:那你就潑潑灑灑地讀——“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生3:我想補充,不管有多少秋風蕭瑟,有多少風雨打擊,人活著就要潑潑灑灑地笑對人生。就是說,要活出自己的尊嚴。

師:好,讓我們感受你的尊嚴。

生:我覺得“高潔”就是說人活著要高尚、純潔、善良。

師:多麼獨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軟的心。

生4:我看,因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點,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靈裏、在人間綻放出屬於自己美麗的花,也就是母親讓兒子選擇自己的人生。(熱烈的掌聲)

師:母親沒有告訴兒子,你就得是這樣的花,母親是讓兒子自己去選擇,活出自己的個性。淡雅也好,高潔也罷,熱烈而深沉也行,總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說了,你們說。(笑聲)

生:活出自己的個性。比如“熱烈”——就是生活充滿陽光!

師:帶著你們各自的體會再讀這句話。(讀略)

生:我還想說,像醜菊一樣活。(眾笑,議論。)

師:我知道了,你是想說跟菊花一樣,秋風蕭瑟,菊花給你的感覺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樣五彩繽紛?但你的心裏——

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眾大笑)

師:哎喲,那就不說,讀!(該生讀。笑聲、掌聲)

師:你們懂得了應該怎樣去好好兒活,文中的兄妹倆也正像你們一樣,懂得了要好好兒活。

教學語言賞析1:

母親割舍不下的“我倆”——“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是得好好兒活著,教師借著文本對於菊花的描繪,展開“我倆”的“好好兒活”討論。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不像傳統的教學,教師總是研究菊花的不同特點,揭示菊花表麵的象征意義,告訴學生應該像菊花臨風鬥寒、堅韌不屈。而是借著菊花的“淡雅、高潔”等,讓學生體會“好好兒活著”的境界、胸懷、自信和品格,體會“好好兒活著”的多姿多彩與各種滋味。

教師用語少而精,不到必須說時不說,使語言充分顯示特有的張力;許多情況下“話到嘴邊留半句”,盡可能引發學生去說,去理解,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