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孫建峰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
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裏,在我看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其一,情感撞擊;其二,心靈對話;其三,學會分享。
所謂情感撞擊,首先意味著課堂是一種情感的課堂;其次意味著師生情感同時運動,相互碰撞;再次意味著它是促使學習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學習中的有效保證。
如果說滔滔河流是兩山之間的橋;綿綿細雨是天地之間的橋;縷縷陽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間的橋;那麼,濃濃情感就是教師和學生心靈之間的橋。情感似一股撲麵而至的春風,似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情感的力量可謂綿中有堅,軟中有硬,輕中有重,柔中有剛。而且,越是形無實有,無中生有,潛移默化,越使學生覺察不到你是在實施感染,這種情感的勁往往越足,神效越大。
“水嚐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課堂上,教師把學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學生將視教師為眼中的親人。教師眉開眼笑,學生眉飛色舞;教師歡聲笑語,學生鶯歌燕舞;教師柔情似水,學生情深似海……真正意義上的情感撞擊,將帶給師生同品共享合作學習的愉悅,將帶給師生曼妙豐盈的心路曆程。
所謂心靈對話,它既是優秀課堂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又是藝術課堂教學的一種具體操作。成功的心靈對話離不開精心打造的場景,我們可以想像:星空月朗,涼風習習,地碧天藍,襟懷若穀;話語如涓涓細水,潺潺而流;心門似春的柴扉,輕輕洞開;那該是多麼美妙的對話場景!
身置此境,隻要話,談清了;理,擺透了;情,交融了;心,貼緊了。哪有心聲不能聆聽?哪有心靈不能理喻?哪有心靈不能點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謂分享,是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和共同的擁有。分享,意味著教師有更多的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引領,而不是強製;更多的平等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
所謂學會分享,首先意味著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學會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課堂上的傾聽是師生心與心的碰撞、愛與愛的交流、情與情的融會;是一種親切的對待,一種由衷的信賴,一種美妙的心境。一個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師,由於缺少穎悟的耐心、適度的寬容、舒展的心靈、好奇的天真,他所能聽到的隻能是銅臭的撞擊、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學生真情的呼喚,心靈的呐喊。
其次意味著學會欣賞。有人講,我們不見得喜歡我們所賞識的人,但一定喜歡賞識我們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別人的真誠褒揚和欣賞會使我們的生活陽光明媚、溫馨浪漫。教師學會欣賞學生的本意在於欣賞學生的真。天空最攝人心魄的美麗,並不是白雲朵朵、彩霞飄飄,而是那一汪高遠的湛藍,那一份肅穆與深邃;原野最震撼心靈的風景,並不是姹紫嫣紅、繁花似海,而是那蒼茫廣漠的皚皚雪景中,鑽出一枝搖曳的竹綠。
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極致;真,是每一位教師永遠值得欣賞的生命圖畫。在教學中欣賞,在欣賞中教學,教師就會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弘,就會變得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就會變得心智靈慧、行為機敏,就會變得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就會變得習慣於“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裏,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懷;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第三節)於永正《第一次抱母親》
教學片斷1: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我嗎?
生:(或搖頭,或不做聲)
師:我們第一次見麵,是不是啊?
生:(齊答)是。
師:你們知道我姓什麼嗎?(生不語)不知道?連我的姓兒你們都不知道?老師沒給你們說?猜一猜,我看誰會聽,剛才老師介紹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誰會聽。(請一學生)你來說。
生:於老師。
師:對,於永正。她聽到我姓於啦。姓於,兩橫一豎鉤,幹鉤於。這個字好不好認?
生:(齊答)好認。
師:上課以前,你們老師一個字都沒說我嗎?沒說我一個字?(學生無人舉手)沒說呀!哎呀,怎麼能不說我呢?哦,說了,怎麼說我的?
生:她說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師於永正來為我們上課。
師:哦,說了,而且還加了“著名”兩個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遲疑了一會兒)嗯——信!
師:信!不過她很勉強,想了一會兒說:“嗯——信!”她這個表情很好,說信吧,又不太信;說不信吧,是老師說的。你用個詞兒來形容你現在的心情,你的這個態度。
生:很猶豫吧。
師:這叫“將——”“半——”(女生一時回答不上來)要不要別人幫忙呢?
生:是半信半疑。
師:對,半信半疑。聽她說的話,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對老師說的話半信半疑。究竟你們老師說的對不對,看咱們的課上得好不好,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咱們兩節課以後你們再說說你們的看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