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名師新課堂教學及語言藝術探微(5)(1 / 3)

師:走過很多的路。翻過一道道山,越過一道道嶺。這是字麵的意思,還有一個最難認的字,我看誰記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寫,點,橫……(板書:“疚”)這是個什麼字呀?

生:這個字念“jiù”。

師:一起讀。(生齊讀“jiù”)它在課文裏麵組個什麼詞?一起說。

生:愧疚。

師:(邊板書邊說)豎心旁怎麼寫?先兩邊後中間。光講這個“疚”就是心裏麵不安,很不安。“愧”呢?誰能連個詞?

生:慚愧。

師:“愧”是慚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慚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嗎?(生齊答:懂了。)

師:一起把黑板上的兩個詞讀一讀。(生齊讀兩遍)這是課文中最難認的兩個字,我們都能認識了。好了,現在有把握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舉手。這次舉手的人少了。同學們,把書讀好的確不容易,舉手的那麼少,我再給大家5分鍾時間,把課文讀一遍,好嗎?各人讀各人的,我一會兒請同學們站起來讀。

教學語言賞析2:

“第一次抱母親,母親是什麼感受?抱母親的人是什麼感受?還有,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抱母親?為什麼要抱母親?”帶著問題把學生“送入”,等於創設了不同問題情境,要學生自己去文本中尋求答案。巧妙之處在於,這些問題不是教師提出來,而是由學生“發現”,進入文本之後,重點引導學生解決正如孫建峰老師所提的“有問題首先問誰”的問題。

既然課文已經回答了我們提出來的疑問,那麼接下來解決怎樣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問題。教學進程每進一步,都把明確的目標點出來,師生共同為實現這一目標努力,這又是新課堂必須貫徹的一個新教學理念。

精彩語言例引:

“為什麼要第一次抱母親?這個問題問得……好像……得改一改。分兩次問,能改一下嗎……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好,看來同學們很會提問題。”

“剛才你們提到的問題就是你們思考的結果。”

“能改一下嗎……不想改?不想改也行”。這裏老師沒有強人所難的意思,給學生以充分的空間,“改一下”隻是教師的提示,如果學生認為可以不“改”,教師也就服從了學生。

常說一句老話,學會欣賞學生,道理簡單,做起來有點難,學生提出問題,難道不是學生思考所得嗎?可是我們常常看重的是他們提出來的問題,忽略他們提問的思考過程。會提問就是會思考,會思考才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教學片斷3:

(生自由讀課文。)

師:我發現同學們第二遍讀課文的時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樣,你們的表情告訴我,你們課文讀懂了。我想請五位同學來讀,五段,一人讀一段。誰願意讀?(學生紛紛舉手,師示意學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個沒有舉手的女生跟前)你沒有舉手,我想請你讀,不知道你願意不願意。(生小聲回答:願意。師又依次叫起了四名同學。)其他同學注意聽。我來讀課題,(走到第一個女生旁)還是你來讀課題吧。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

師:停下來,聽我說,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後讀正文,這樣讀——(師示範)給別人、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題目與正文之間停頓的時間稍長)

師:有進步!停頓的時間再長一點兒。再讀。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住在醫院裏,我們兄弟姐妹輪流去守護。”

師:我提示一下,句號要停頓。為什麼要停頓?因為一句話說完了要想。

生:“輪到我的那天,護士進來換床單,我讓母親起來,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床都很吃力。”(學生把“都”字讀得較重)

師:“轉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樣把“都”讀得很響,“轉身”的後邊應該加個頓號,“轉身、下床都很吃力”說明“轉身”和“下床”這兩個動作都很吃力,但是書上沒有這個頓號,因此這個“都”要讀得輕一點兒。(示範兩遍)“轉身下床都很吃力”、“轉身下床都很吃力”。跟著讀。

生:(齊讀)“轉身下床都很吃力。”

師:(麵對第一個女生)你也讀一遍。

生:轉身下床都很吃力。

師:會讀了,大家像她一樣再讀一遍。

生:(齊讀)“轉身下床都很吃力。”

師:你接著讀。

生:“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兒仰(yánɡ)麵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