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越讀越好了。誰接著來讀第二段?
生:(讀第二段)
師:母親是用八十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剛才我說了,會讀書的人能看到字麵裏麵的意思,請你想一想,母親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那一百多斤的東西嗎?你對這個“重擔”是怎麼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親不隻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擔子,還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養大。
師:辛辛苦苦養大,不僅是養育兒女啊,還有什麼?
生:還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家務勞動。
師:是啊,為了家庭,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們長大以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
師: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生:就是我們長大了,已經可以幹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務勞動,或者是背重的東西,母親還是叫我們放下,她自己來幹。
師:(轉向另一名同學)你呢?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生:母親很關心我們,雖然我們可以幹活了,但是母親還是要自己幹一些重活。
教學語言賞析4:
有人這樣評價於永正老師講課:“如同一幕充滿兒童生活情趣的輕喜劇,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兒童詩,一篇文筆洗練雋永耐人尋味的優美散文,一支由幾個樂章組成的行雲流水般的樂曲。”從這一教學片斷看出,教師並不在分析語言上著力,並不渲染和鋪陳,不糾纏文字,而是沿著文本的感情方向順流而下,進一步做“送入”的工作。
不在文本字詞上花太多的功夫,於永正老師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個人的問題最好個人解決,否則會浪費大家的時間。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不理會關鍵詞句,教師在這裏隻抓取幾個最為關鍵的詞一個重點句,不是從詞意上或遣詞用句上進行分析,而是進行情感的延伸和輻射,同樣也起到把感情、思考“送入”的作用。
精彩語言例引:
“母親是用八十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剛才我說了,會讀書的人能看到字麵裏麵的意思,請你想一想,母親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那一百多斤的東西嗎?你對這個‘重擔’是怎麼理解的?”
魯迅先生說,如果要用極儉省的筆墨刻畫人物,最好去畫眼睛。因為人是通過眼睛走進對方內心世界的。那麼,如果要精雕自己的講課藝術,極儉省的筆墨也是眼睛,就是古人稱為“文眼”的地方。“母親是用八十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種巨大反差,這種文字背後的巨大支撐力量,正是師生必欲要投入感情去體味和把握的。
教學片斷5:
師:說得多好啊!這就是“重擔”的含意。同學們,“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濕臥娘身”。說的是母親養育兒女的艱辛,“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說的是母親在兒女生病的時候的焦慮和對兒女的照料。“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是母親為了教育子女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說的是母親對遠行的兒女的體貼和牽掛。同學們,母親的重擔裏麵裝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母親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擔,她挑的實際上是大半個天!同學們,當我們這樣理解了“重擔”的意思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前麵這句話“翻山越嶺”,母親僅僅是翻過一座座山,一道道嶺嗎?這個“翻山越嶺”你現在是怎麼體會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養育自己的兒女。
師: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親為了家庭,為了生活,為了子女,所走過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親付出多少啊,當我們這樣理解“翻山越嶺”的時候,當我們這樣理解“重擔”的時候,我相信你們能把第二段讀得更好,讀得更有情。
生:(小聲讀第二段)
師:當你們邊讀邊想像的時候,已經在腦海中出現母親帶領她的孩子所走過的艱難的道路。誰接著往下讀。
生:(讀第三段,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師在黑板上板書:笑、哪個)
師:很好,讀得非常有感情。看黑板,護士說:“大媽,你真了不起!”可是母親笑了笑,說:“哪個母親不是這樣做的?”同學們,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說的話當中,你想到了什麼?從她的表情,從她的話中,你看到母親的內心了嗎?你體會出母親的內心了嗎?她付出那麼多,護士誇她,她笑了笑說:“提那些事情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的話當中,你看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