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為孩子營造愉快的生活環境(1 / 3)

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稚嫩的心靈需要嗬護備至,特別是他們的自尊心,更是不能受到傷害。這個問題值得全天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父母注意。然而,很多父母總會無意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這的確令人痛心。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都有自尊心的事實,就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有些父母很注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若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就會大發雷霆。然而,當孩子覺得委屈或自尊心受傷時,父母們卻會認為,這麼大點兒的孩子能有什麼自尊可言。更有甚者,有些父母還故意傷害孩子,以達到懲戒的目的。這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傷害。慶幸的是,迄今為止,我從未這樣對待過女兒。我愛我的女兒,不希望她受到一點兒傷害。

我有個朋友,他的兒子哈裏斯既聰明又懂事。才六歲時,哈裏斯就開始幫母親做家務了。有一天,和母親逛街回來,哈裏斯想幫母親把買來的東西搬到廚房裏。看著他抱著一大堆玻璃瓶,母親不免有些擔心。

“別把瓶子打碎了,分兩次拿吧。”

哈裏斯說:“我以前也拿過這麼多東西,不會打碎的。”

母親說:“不聽媽媽的話,瓶子肯定會被你打碎的。”

不過,哈裏斯裝作沒聽見,抱著瓶子就往廚房裏走。他剛走進過道時,瓶子就開始不斷掉在地上,有些被摔碎了,湯湯水水灑了一地。

看著一片狼藉的地板,母親大聲嗬斥:“我跟你過說了,你就是不聽!你看看,這裏被你弄得亂七八糟的!”

本來,哈裏斯覺得很愧疚,但在母親的訓斥下,他居然一下子惱羞成怒了,扔掉手中的瓶子,跑回了自己的房間。打那之後,哈裏斯再也不幫母親做家務活了。

其實,哈裏斯不小心打碎瓶子後,已經知道錯了。我覺得,對於哈裏斯而言,和母親事前警告與事後嗬斥相比,這種事實教育的效果會更好。然而,他的母親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她本應理解哈裏斯的心情,適當地安慰一下哈裏斯,而不是毫不留情地指責和訓斥他。

女兒五歲時,在衣食起居和其他事情上就有了自己的見地。不過,讓我覺得頭疼的是,在某些方麵,她過於有主見了,經常會把事情弄得很糟糕。

有年春天,我們和朋友們出去郊遊。當時,大家都穿得很輕便。不過,由於覺得一件綠色大衣很漂亮,女兒非要穿著它出去。

我跟她說:“冬天過去了,天氣熱了,穿那件衣服,肯定會把你熱得很難受。”

可是,固執的女兒不聽我的建議,還是穿了那件綠色大衣。那日,春陽暖暖,其他孩子都穿得很輕便,隻有女兒裹著厚厚的大衣,被捂得滿頭大汗,還得忍受著其他孩子異樣的眼神。

她跟我說:“媽媽,我肚子疼,咱們回家吧。”我很清楚女兒到底在想什麼,她隻是想找個說辭離開這兒罷了。

我假裝沒聽見她的話,說:“啊,真是讓人心情舒暢的春天啊!你看看那些孩子穿得多輕鬆呀。”然後我低頭對女兒說,“我把你的春裝帶來了,也許你會改變主意的,要不要去林子裏把它換上?”

女兒頓時眉飛色舞起來,她高興地吻了我,並讓我帶她去換衣服。

在這件事情上,我不但沒有傷害女兒的自尊心,還幫她擺脫了尷尬處境。女兒當然會感激我那樣做,也為自己能擺脫困境而高興。從那以後,女兒學會了聽取別人意見,再也不那麼執拗了。

如果那天我沒給她帶春裝,女兒的自尊心肯定會受到打擊,因為她不但需要忍受那件大衣帶來的痛苦,還得忍受其他孩子好奇的目光或嘲笑。那樣的話,女兒的自信心會受到損害,也養不成聽取別人意見的好習慣,以後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她都會不敢自己做主。

“暫停”是解決孩子哭鬧的好辦法

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我發現女兒小時候常常失控,好像沒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有時候,女兒會無理取鬧,然後就是沒完沒了地哭鬧和無所顧忌地反叛。或許,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現象很普遍,這是他們的通病。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向孩子叫嚷“不許這樣”時,孩子往往會置之不理,接著哭鬧。為了製止孩子的無端哭鬧,接下來父母可能會打他幾下。可這樣做往往更無效果,甚至會讓孩子哭得更厲害,而父母也會愈加惱怒。這時候,孩子的哭鬧聲和父母的嗬斥聲連成一片,讓人心煩不已,心力交瘁。

我覺得,“暫停”是應對這種情況的最佳辦法。這是在采取非暴力手段讓孩子停止發“瘋”,而不是為了懲罰孩子。

女兒三歲時,有一天,她拉著我發瘋似的喊:“我就是要穿那條短裙子,你快點幫我換上。”

其實,當時我已經給女兒解釋了很多,而且已經收拾好東西,準備帶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

“維尼芙雷特,你要再這麼鬧,我就不帶你去了。”“不去就不去,不管怎麼說,我就是要穿那條短裙子。”女兒用哭得有些嘶啞的嗓子嚷道。

關上剛剛打開的房門,我平靜地對她說:“維尼芙雷特,咱們先停下來吧。”

然後,我把女兒帶回她的房間,讓她坐在床邊的小凳子上。雖然女兒還在哭鬧,可是仍乖乖地坐在那裏,不再反抗。

我對她說:“自己待五分鍾。”

她點點頭,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

過了五分鍾,停止哭泣的女兒在房間裏喊:“媽媽,我可以出來了嗎?”

“可以,你到底想不想去安迪叔叔家?”

女兒來到我跟前,把頭靠在我身上,對我說:“想去,媽媽,咱們出門吧。”

每次女兒像這樣哭鬧不停時,我就用這種“暫停”的方法,讓她平靜下來,而且每次都頗有成效。之所以讓她暫停,並不是想讓她在痛苦中學到什麼,而是為了讓她擺脫狂躁不安,讓她平靜下來,忘記自己的無理要求。所以,如果女兒在“暫停”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東西或遊戲,隻要對她沒有害處,我都會任其玩耍。

三歲時,女兒很喜歡拿著畫筆到處亂畫,有時候,她好像失控了一樣,根本無視我為她準備好的畫紙。

有一天,我拉著女兒的手說:“你是想規規矩矩地玩呢?還是想去房間裏自己待上五分鍾?或許,在房間裏待一會兒,你會覺得舒服點?”

在這之前,我跟女兒說起過“暫停”的方法與內容。可是女兒對我是否會真的這樣做有些懷疑,好像想要試探一下,仍然在家具上亂塗亂抹。

我對她說:“我看,你是要回房間裏待一會兒了,你是要自己去,還是想讓我送你進去?”

她沒動,於是我拿下她手中的畫筆,對她說:“原來你是想讓我送你去。”走進她的房間後,我對她說:“等你覺得舒服點了,再出來找我,咱們可以玩其他的遊戲。”

後來,我讓她自己設定“暫停”時間,通常都是五分鍾。為此,我還給她買了個計時器。有時候,女兒不願獨自待在房間裏,就跑出來,但我會立刻把她送回去,還要延長“暫停”的時間。有時候,我也會問女兒,在她感覺好些前,是否需要我在房間裏陪她。四歲時,女兒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每次都會乖乖地走到房間裏,直到心情好一點才出來。在這期間,她有時會玩別的東西,但我從不限製她。這樣,有時候女兒玩得興起,甚至會忘記“暫停”的時間,幹脆一直待在房間裏自己玩。

我不會讓女兒覺得“暫停”是對她的懲罰。如果她有了這種認知,必然會拚命反抗。如此一來,“暫停”非但不能讓她擺脫不良情緒,反而會使之進一步惡化。

尊重是讓孩子理解平等的開始

我認為,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非常重要。所以,每當因為女兒頑皮而讓我煩躁時,我會直接把我的感受告訴她,讓她明白我的煩惱。是的,我的確認為把這種煩惱告訴孩子並無不妥,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而言,這種做法都是明智之舉。

有時候,孩子的確很自私,就算是到了應該很懂事的年齡,仍然顯得特別不懂事。這是大多數父母都會有的體會。的確,如果孩子感到困惑,就算得到了父母的安慰,還是會給父母增添很多煩惱,讓本來就夠辛苦的父母服從他們的意誌。這經常令父母感到生氣,但又不便抱怨,因為他們已經表示理解孩子的苦衷,而且表示願意盡力幫助孩子。

不過,在我看來,父母的忍耐和自我犧牲是有限度的。一旦這些煩惱突破極限爆發出來,勢必會讓大人和孩子都為此而感到不愉快。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把自己的感覺明確告訴女兒,通常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女兒會從我印象中的以自我為中心,突然間變得很理智,開始明白要照顧他人的感受。在我看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並不等於控訴和指責孩子,隻要把握好這種區別,就能夠收到理想的效果。

女兒的小夥伴安娜依絲和她的母親達成一項協議: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個周六,安娜依絲必須在做其他事情前,先收拾幹淨自己的房間。

不過,在協議執行兩周後,有一次,母親去檢查安娜依絲的房間,發現裏麵亂七八糟,根本沒有整理,而當時安娜依絲早已跟小夥伴們出去玩兒了,而且玩兒到很晚才回家。

當天,安娜依絲剛回家,就遭到母親的質問:“你今天的表現使我非常傷心。”

安娜依絲問:“怎麼回事?”

“你在該做事情的時候偷偷開溜,總是說話不算數,我覺得這就是不負責任。”

沒想到,安娜依絲隻是撇撇嘴,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留下母親獨自生悶氣。

安娜依絲的母親在哪個環節做錯了?她所說的那些話,是對女兒的指責,還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想,這位母親起初的確是想告訴女兒自己的感受,但慢慢地就變成了指責,而這樣做隻會讓女兒抗拒。如果當時安娜依絲的母親這樣說:“我覺得很失望,我覺得你應該先收拾完房間再出去玩,我們應該遵守協議。”這樣說的話,就會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孩子既知道了母親的不滿,也沒理由發脾氣,效果相對要好一些。

一天,女兒和小夥伴們出去玩兒,一直到很晚才回家。她那時年齡還小,因此我十分擔心。所以,女兒的敲門聲剛剛響起,我立即就衝過去開門。雖然當時我很想讓她知道厲害,臭罵她一頓,但終究還是控製住了自己。一見她,我就說:“上帝保佑,你可算是回來了。”

女兒說:“怎麼了?我一直待在羅茜家裏玩兒?”

我說:“媽媽剛才很擔心,你不應該現在才回家。我真擔心你出了什麼事兒,畢竟你從來沒有玩到這麼晚才回家。”

女兒撲到我身上,親吻了我,然後說:“對不起,媽媽,以後我肯定會早點回來。”

在我看來,父母要以恰當的方式和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否則就會讓孩子覺得你不夠真誠。女兒之所以能認識到錯誤,還感受到了我對她的愛,正是因為我采取了正確的方式。這樣做,讓她學會了理解和尊重我。

俗語有雲,要想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很多時候,父母過於隨意的許諾,會成為與子女間矛盾的根源。許下承諾時,父母往往會表達得過於慷慨,但最終卻無法兌現,進而導致孩子產生不滿情緒。這種做法,不但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而且也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

丈夫一直很忙,沒有什麼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有次周末,他終於有機會和女兒一起待一整天的時間了。因此,在前一天晚上,他就高興地對女兒說:“爸爸明天有時間帶你出去玩兒,你想去哪都成。”

女兒興奮地喊道:“啊,太好了!我想去郊外野炊。”她父親這時才覺得有些尷尬:“嗯,恐怕不行,因為晚上我得跟別人一起吃飯,那樣太耽誤時間了,恐怕會趕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