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為孩子營造愉快的生活環境(3 / 3)

那時候,麵包的確已經烤好了,不過為了培養她的耐心,我並不打算馬上讓她吃,而是要求她再等一會兒。

“麵包是烤好了,但你得再等一下,現在還不能吃,因為還很燙。”女兒嚷到:“不行,我現在就要吃,我不怕燙。”

“維尼芙雷特,你要學會耐心等待,不許再胡鬧下去,否則就不給你吃了。”

女兒生氣了,跑出廚房,躲到自己的房間裏去哭。過了一會兒後,我把麵包端到餐桌上,對著她的房間喊:“呀,香噴噴的麵包啊,現在終於可以吃嘍!”

女兒沒有搭理我,顯然還在生我的氣,我便繼續做別的事情,不再理她。一會兒,維尼芙雷特悄悄走出房間,坐到餐桌前吃起了麵包。我走過去對她說:“女兒,你要明白,萬事都不能太過心急,你必須要學會有耐心。剛才不讓你吃,是因為時間還沒到,現在時間到了,當然會叫你吃。你要記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等到對的時候才可以做好。”

我之所以這樣教她,是因為我明白,孩子的要求很多,如果每一個要求都要滿足,那麼就會變成孩子的奴隸,就算忙得團團轉,還是連她一半的要求都滿足不了。我想,讓孩子明白他們並非這個世界的中心,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世人皆有所求,哪怕父母再愛孩子,也不要讓她想當然地覺得她的要求才是第一位。我要讓女兒明白:等待必不可少,失望也在所難免。她懂得這些道理之後,將來會從中受益很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往往並無耐心,這樣自然不會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自己要有耐心,才能訓練孩子的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孩子不停哭鬧,迫切要求父母滿足他們要求的情況下,父母一定要穩住,要告訴自己,這是在培養孩子,而要培養孩子的耐心,首先自己必須要有耐心。

培養女兒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正要工作,而她卻非要我帶她出去玩。

有一次,女兒說:“媽媽,你帶我去公園玩吧。”

但當時我正趕一篇論文,所以對她說:“你先等一會兒,媽媽把論文寫玩了再帶你去。”

“不要,我現在就去。”

“維尼芙雷特,媽媽這篇文章很重要,必須寫完。你自己先去玩會兒玩具,媽媽一會兒肯定帶你去。”

不過。女兒在大約十五分鍾以後又來催我:“媽咪,快寫完了嗎?”

我告訴她再等一等。她沒有吭聲,轉身走了出去。完成論文後,我去叫她:“我的論文寫完了,咱們出發吧,媽媽帶你去公園玩。”

維尼芙雷特回答說:“不,再等一下,我看完這本書再去。”她顯然是在模仿我的語氣。

我當時特別想出去,因為論文終於寫完了,我想放鬆一下,可女兒偏偏在這時候端起了小架子。沒辦法,我隻好在客廳的椅子上坐著等她。最後,等她把書看完了,我們才一起去了公園。

有些父母隻會讓孩子等,但自己卻沒有耐心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自己父母不尊重自己。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由自己來主宰,而那些凡事都要依賴父母的孩子,一般都沒有主導感。所以他們展現自己控製力的欲望更強,當他們向父母說“等一下”時,明顯是在展現自己的權力。這時候,父母要對孩子有耐心,大多情況下,孩子的確是沉浸在自己喜好的事情當中,強硬地打斷他們,的確有失妥當。

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孩子之所以會發生爭吵,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自主,這在無形之中讓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小跟班。父母總是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不斷催促孩子“快點,再快點”。

作為成年人,父母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不得不忙著趕時間做事。不過,在孩子看來,時間的意義似乎並不大。所以,對孩子來說,父母的催促是一種強迫,讓他們感到自己的自由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多數時候,這種感覺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積極性,而且還會助長他們的叛逆心理,致使他們為了證明自己能夠控製事態而故意拖延。

我的觀點是,隻有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才能有助於加快他們做事的速度。而且,父母的寬容還會促使孩子嚴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都會給她留出做事情的充足時間,不論是做功課還是外出。實際上,這並不單純是時間問題,也是為了讓她意識到一件事即將結束,另一件事就要開始,讓她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這樣一來,女兒就能順利接受我的安排。

有一次,女兒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在家門前玩耍,她們玩得非常起勁兒。不過,因為事先我們已經約好了要去看望姑媽,所以在做完準備後,我便去叫她:“維尼芙雷特,我們該出門了。”

“出門?我們要去哪裏嗎?可是我並不想去。”女兒頭也不回地答道。

“我們昨天不是約好,今天要一起去姑媽家的嗎?”

“我再玩會兒就去。”

“你打算再玩兒多長時間?”我問她。

“不清楚。”她說完又開始繼續玩兒。

於是,我便又等了一段時間,結果發現女兒根本不打算結束遊戲。我隻得再次提醒她:“女兒呀,我們真得走了,要不然就太晚了。”

“就玩一會兒嘛。”維尼芙雷特還是不肯停止遊戲。

“不行,立刻就要走。”我拉起她的手,打算強行帶她走。

不料,我的這一舉動卻害得女兒哭了起來,鄰居家的孩子也嚇壞了。這讓我突然冷靜下來了,因為害怕耽誤時間,我無意間做了與往常截然相反的事。眼前女兒哭泣的臉讓我頓時心生內疚,我同意讓她再玩一會兒。

“這樣吧,我讓你玩二十分鍾,行不?”我問女兒。

“行。”她馬上破涕為笑,重新投入到遊戲中。

我在旁邊耐心地看著她玩遊戲,並且時不時看一下手表。就這樣,十分鍾過去了。

“維尼芙雷特,已經過了十分鍾了哦。我們再過十分鍾就該出門了。”我試著這樣提醒她。

“好的。”她回答說。

就這樣又過了十分鍾。我又一次開口道:“女兒,到時間了。”

“媽媽,我再玩五分鍾行不行?”

“不行,我們剛才已經約好了。好孩子可不能食言哦。”

“那好吧。”

維尼芙雷特雖然不情願,但她沒有理由再玩下去,所以便和我一起出了門。事實上,最先提出想到姑媽家玩兒的是女兒自己,但是她在玩遊戲的時候逐漸忘記了這件事。在她沉迷於眼前遊戲不能自拔的時候,我突然提起前一天確定但已被她忘記的安排,她自然不願意遵從。於是,我便同意再給她二十分鍾時間,期間又反複提醒她,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幫她做好了心理準備,使她能夠在約定時間到來時,按照約定結束遊戲和我一起出門。

從我的經驗來看,女兒之所以會提出諸如“讓我再玩一會兒”等要求,並不單純是為了玩兒,主要還是為了希望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行動,尋找一種自主的感覺。這種時候,我都會讓女兒小小滿足一下,告訴她:“那就再讓你玩五分鍾。”有時候,女兒也會試著和我討價還價:“五分鍾不行,我得再玩三分鍾。”她還很小,甚至不知道三分鍾比五分鍾更短,雖然提出的是五分鍾,而我本人更樂意滿足她這樣的要求。

與孩子發生矛盾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可能會出現爭論,這很常見。不過,爭論到激烈時,難免會說出過激的話來,這樣爭論就會升級為爭吵。雖然父母事後通常會感到後悔,覺得當時不該那麼說,但考慮到話已出口,而且又顧麵子,所以不想收回原話,如此,就會在孩子心頭留下陰影。

在我看來,和自己的孩子說話,沒必要顧慮重重。說錯了,沒必要擔心麵子問題,大大方方地收回原話即可。畢竟,說話的對象是自己的孩子,和她爭那一口氣,何必呢?倒不如把這個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父母跟孩子論理,特別是跟稍微懂事的孩子論理,經常會爭得麵紅耳赤。要是孩子還頂撞,很多父母就會喪失理智,甚至還會言語過激。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按我說的去做,哪來那麼多廢話。”“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在這裏,我說了算!”“你懂什麼?”這種情況屢見不鮮。要是孩子膽兒還小,還不敢反抗成年人的權威,父母的這種霸道行為或許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不然,隻會使局麵變得更加糟糕。不過,如果當時有朋友或陌生人在場,難堪的感覺則會進一步加重,甚至局麵可能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我看來,這種時候,父母有必要調整下節奏,先平息怒火,再找一個更好的起點重新再來,而不是對孩子做出讓步或是致歉。也許,一個讓不愉快的爭吵停下來的手勢,一個傳達出某個問題將要重新開始討論的信號,就會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當和女兒在某件事上發生衝突時,我就會采用這種重新開始的做法,這種做法往往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一天,我對正在房間裏玩弄玩具的女兒說:“媽媽給你安排的作業你完成了麼?”

“完成了。”女兒答道。

“練琴了麼?”

“還沒呢。”

“琴還沒練不準玩玩具,練琴去。”我對女兒下了一道命令。

“一會兒再去練嘛。”

“我知道你是不願練琴,你要是這麼反感練琴,幹脆就不要再學琴得了。”那天因為心情不好,我就順口說出了那句不該說的話。

“不學就不學!”聽了我的話,女兒心裏很不是滋味地說。

由於正在氣頭上,所以我並沒有發現,其實自己的做法並不恰當,竟然還衝過去,搶走女兒的玩具,一把把她拉到鋼琴前。女兒坐在鋼琴前,開始亂敲琴鍵。然而,女兒帶著這樣的情緒練琴,自然是無法收到良好效果,甚至還可能會對鋼琴產生厭惡感。

發現女兒練琴的樣子不像以往那麼認真,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犯錯了。其實,女兒並不是個很貪玩的孩子,隻不過她今天稍稍貪玩了一點點而已。

我對女兒說:“別這樣,我們來好好談一談好麼?”女兒停下來不解地望著我。

我對女兒說:“媽媽隻是不希望你把過多的時間花在玩具上,玩多長時間了?”

“我剛拿起玩具。”

“你準備玩多久呢?”

“就一會兒。原本我是想著少玩一會兒,就去練琴的。”女兒委屈地說。

“好,那就去玩一會兒吧,然後回來練琴,好吧?”

“好的。”一絲笑容從女兒沮喪的表情上浮現了出來。

我覺得,這種做法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我和女兒誰都不願意看到一場爭執。盡管女兒表麵看上去是一副很鎮靜的樣子,而且她還占了上風,但其實她還是很怕惹我生氣,她怕我對她“動武”。所以,當我宣布要重新開始討論問題時,女兒其實也是鬆了一口氣。這樣一來,一個合情合理的新起點就在我和她之間出現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也給女兒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使她明白了:人要有勇氣改正錯誤,並做理智的讓步。常常人們都會這樣:非得把事情弄得個清清白白,不爭出個水落石出之前,不會停下來。不過,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為何一定要堅持到底呢?

在我看來,與那些固執專橫的父母相比,勇於承認錯誤,樂於探索新途徑的父母,要可愛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