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懂得追求幸福的孩子
女兒有個叫戴維的朋友。戴維的母親既是一位工作勤奮的職業女性,也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母親。在工作崗位上,她盡職盡責,在家裏,她是一個好妻子兼好媽媽,不是忙家務,就是督促孩子學習,就連帶孩子去公園玩,也會趁機教給孩子一些自然知識,或是給孩子灌輸一些人生理想。如果孩子不在身邊,她就忙著做家務、買東西或是理財。丈夫勸放鬆一些,不要活得那麼累,自己活得很緊張,讓別人也跟著放鬆不下來。
每到這時,她總是說:“我怎麼放鬆得下來呢?家裏的事情這麼多,孩子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要是錯了最好的學習時機,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我不想做個失敗的母親。”
受母親督促影響,戴維非常用功,時刻記掛著自己的職責,但他始終希望能痛痛快快地玩耍,拋開一切顧慮,而不是活得這麼累。然而,母親榜樣的作用總是讓他不能這樣做。內心無法獲得平靜的戴維不由變得越來越煩躁,常常與媽媽爭吵,因此家裏總是彌漫著不愉快的氣息。
雖然對女兒期望很高,但她能夠幸福地過一輩子才是我最在乎、最希望的事情。我希望女兒能夠快樂、幸福,這與她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無關。
在我看來,使一個人獲得幸福得因素有很多,而敢於追求快樂和幸福,就是其中一個。我不敢說自己一定能讓女兒幸福,但我堅信自己能夠告訴她什麼是幸福,並培養她追求幸福的信心與能力。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有人或許會問:“會有不懂或不敢追求幸福的人嗎?”在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麵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許多人已經失去了最初追求幸福的能力。也就是說,並非所有人都會追求幸福,很多人恰恰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我心中的顧慮太多,這讓我畏首畏尾,雖然這樣做了之後,我會感到快樂。”坐在窗前,看著蔚藍的天空,人們眼前總會浮現出兒時的情景,或者是想要去郊遊,抑或什麼都不想,隻想感受那份愜意。然而,腦海裏總會突然出現一個聲音:時間寶貴,不能浪費,該學習了,該工作了。在這種聲音下,幸福的感覺頓時遙不可及。
一個成熟者,必有負責心,也必有發奮圖強的精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讓責任心和刻苦精神充斥自己的身心,完全放棄娛樂與本能需求。否則,人就會像一台缺少潤滑油的機器,在周而複始的運作中不斷損耗,直至崩潰。這樣的一生,毫無幸福可言。
許多人麻木得像一台停不下來的機器,忙於生活與工作,忘記了生活的本質,感覺不到任何激情和歡樂。在這樣的生活中,時間在機械地流逝,人們根本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一旦失去了快樂,生命也就沒有了意義。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過:就像樹的年輪一樣,人的個性是一圈一圈發展的。人生中的每一圈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嬰兒的一圈是愛與享受,童年的一圈是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與喧鬧,青年的一圈是愛情與冒險,而成年人的一圈則是現實與責任。如果有一圈沒有完滿,這個人的個性就會受到磨損,也不會有一個圓滿的生活。
孩子都有按照心中所想享受生活的權利,如果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權利,就會給他的個性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享受生活,勢必不會感到幸福。
隻顧理智、責任和目標的人,就算能夠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卻不知道從哪裏尋找其他精神慰藉,為了找到情感上的平衡,隻能不斷地尋找各種刺激。
自女兒呱呱墜地那天起,我就希望她能夠擁有和平而快樂的心態,即便將來為了尋求精神享受,她會把探險作為一種選擇,那也是出於一種平衡的心理需求。
女兒五歲那年,有一天,我發現坐在書桌前的她沒有像平時那樣專心致誌地學習,而是頗有些不安的模樣:一會兒撓撓頭,一會兒踢踢腿,顯得很焦慮。
我趕忙走過去問她:“維尼芙特,你怎麼了?哪裏不舒服嗎?”
她沒有說話,臉上仍然很焦慮。
“告訴媽媽好嗎?你到底怎麼啦?”
她回答說:“這道數學題我總是做不出來,急死人了。”
“要不,你先休息一下,待會兒再做。”
“不行,我一定得把它做出來。”
在遇到難題時,好勝心強的女兒總是一心想著攻克難關。不過,今天這道題的難度似乎很高,她已經有些浮躁了。
我摸著她的頭說:“沒事兒的,不要難為自己,也許這道題難度太大了。”
女兒問我:“不要害怕遇到困難,這不是你說過的嗎?今天怎麼卻勸我放棄呢?”
“是的,不怕困難是好的,但不能太難為自己,這更加重要。”
女兒不解地說:“我不明白。”
“你做不出這道題,也許是因為狀態不好,也許是因為它太難了。沒準兒過一會兒就能做出來了,你不如先休息一下。”
“不過……如果做不出這道題,是不是就說明我很笨?那樣的話,我會難受的。”
“不,維尼芙特,一個人的能力需要從很多方麵考察,一道數學題,不能說明你是聰明還是笨。這件事情不是你生活中的全部,你沒必要為此難過。”
“為什麼?”
“因為,你的生活中不隻是有數學,還有許多東西。比如,繪畫和音樂,你的朋友們,還有媽媽……學習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數學題讓你覺得痛苦,那麼我寧願讓你做點別的,因為我希望你能夠快樂。”
女兒聽了我的話,她停了下來,先去彈了一會兒琴,又去外麵散了一會兒步。後來,回過頭再去看那道數學題時,她居然很輕鬆地做了出來。
後來,女兒對我說:“開始,我下定決心要解決那道難題,卻導致心裏特別緊張,反而更糊塗了。玩了一會兒之後,再看那道題時,我想,如果做不出來就不做了,但沒想到一下子就想到了解題的辦法。”
生活中,隻顧工作,忽略快樂的人,比比皆是。在我看來,他們不僅得不到快樂,就連工作也做不好。相反,懂得如何從生活中尋找快樂的人,卻常常能夠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且還能夠通過工作,找到幸福。
孩子必須學會接受失敗或失望
在我的家裏,有一條公認的準則:凡所做過之事,均無失敗之說。在做事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教訓,學到了哪些知識,這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從女兒小時候起,我就開始有意識地讓她學會接受失敗,追求希望,勇敢地迎接挑戰。這都是為了讓女兒將來能夠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有一次,我們要和朋友一起去野外玩兩天。為了讓女兒學會照顧自己,我叫她自己收拾行李。不過,在臨行前,我給她提了些建議,告訴她應該帶哪些東西。
然而,到野外後,女兒發現自己不僅衣服沒帶夠,還忘記帶手電筒了。晚上野外天氣很冷,女兒對我說:“媽媽,好冷,我沒帶夠衣服……能借我用一下你的手電筒嗎?”
我問她:“為什麼沒帶夠衣服?”
女兒回答說:“沒想到這裏比城裏冷這麼多,我原以為這裏會和城裏一樣暖和,下一次我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我趁機告訴女兒:“是的,如果你事先了解一下這裏的天氣,就能準備得充分點,現在也就不會覺得冷了。那麼,為什麼也沒拿手電筒呢?”
女兒回答說:“出發時太忙了,雖然我想過要帶手電筒,但還是忘了。”
我說:“絕對不能粗心大意,你一定得記住這一點。如果不能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你早晚都會嚐到粗心的苦頭。”
女兒回答說:“明白了,以後我要像爸爸那樣,出門前先列個物品清單,這樣就不會丟三落四了。”
“沒關係,這一回,你落下的東西,我都帶來了,你瞧,你的手電筒和衣服都在這裏呢。”我一邊說著,一邊把東西給了女兒。女兒高興極了,還撲過來吻了我。
事實上,在出發前,我就知道女兒沒帶夠衣服,還忘了拿手電筒,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她的這次旅行。不過,當時我並沒有告訴她,這樣做讓她得到了一個從現實中汲取教訓的機會,有助於幫助女兒從實踐中汲取經驗。而且,最後再把她忘記的東西拿出來的做法,不但能讓她感受到我對她的愛,也能讓她對這次事件有更深的印象,從而有效防止她以後再犯這種錯誤。
我認為,犯錯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孩子犯錯時,許多父母會立刻加以責備。或許,糾正孩子的錯誤,防止孩子再犯同類錯誤,是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這種做法有時卻會適得其反。受責備的風險,會讓孩子喪失冒險的信心,失去學習新本領的熱情和膽量,或者是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故意違逆父母。隻要處理得當,父母就能夠把犯錯變成孩子學習的好機會,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讓他們明白:不要害怕犯錯誤,重要的是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犯錯誤不是壞事,沒必要因此心灰意冷。隻有這樣,才能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樂觀向上的人。
一年萬聖節,我為女兒準備了漂亮的衣服和麵具,計劃讓她穿戴著去鄰居家要糖果。和所有其他孩子一樣,家家戶戶門擺出的魔鬼服裝和南瓜燈,讓女兒興奮極了。
那天,為了迎接晚上會來要糖果的孩子們,我一大早就把糖果放在了門邊,同時也準備好了女兒要用的服裝和麵具。可是,誰都沒想到,傍晚時分,天氣突變,下起了雨夾雪。在窗口看了一會兒後,女兒跑到我身邊問:“媽媽,一會兒這雨會停嗎?”
我很清楚,如果不能出去討糖果,女兒肯定會很失望。
於是,我對她說:“再等一等吧,沒準兒一會兒雨會停。”
不過,雨一點兒都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吃過晚飯後還是一直下著。看到這種情形,女兒開始掉起眼淚來。
看到女兒的樣子,我感到難過。於是,我走過去,抱著她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還好,年年都會過萬聖節,我們還可以等明年,對不對?”
女兒失望地說:“明年?還要再等整整一年呀!”
我說:“是呀,但有什麼辦法呢?偏偏今天下雨,太糟糕了。”
突然,女兒情緒激動起來,一邊大哭,一邊尖叫著:“不行,不行!”
這時候,我感到更加難過,於是把她抱在懷裏,並向她保證:“維尼芙雷特,媽媽明天就帶你去玩具店,你可以隨便挑選一件最喜歡的玩具,什麼樣的都可以。”
可是,女兒仍然哭鬧不停。於是,我不再安慰她,而是實事求是地說:“今天下雨了,我也沒辦法。你很失望,這我知道,媽媽同樣也很失望。不過,你要知道一點,沒人能代替你感到失望,你隻能自己想辦法麵對。”
女兒聽到這話後立刻安靜了下來,然後跑進另外一個房間玩耍。不久後,她興衝衝地跑出來,並對我喊道:“媽媽,我們兩個一起玩萬聖節討糖果的遊戲好不好?”
因為天氣變化導致不能參加萬聖節活動,的確是件讓孩子失望的事情。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我對女兒的同情,正是女兒最開始激烈反應的罪魁禍首。由此可見,父母的反應,能夠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事實無法改變,隻能學會麵對。當我把這個道理告訴女兒後,女兒終於擺脫了失望的情緒,並積極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後她甚至想到了可以彌補失望之感的討糖果遊戲。
在早期教育中,我很重視訓練女兒接受生活中的失敗與失望。我盡力讓她不去依賴別人,不依靠別人的憐憫。從很大程度上講,將來她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正是由這一點決定的。
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孩子很脆弱,無法麵對現實。這是對孩子承受能力的低估。父母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讓他們錯誤地認為自己什麼也解決不了。在現實中遇到失望時,如果父母能夠心平氣和地麵對,孩子就能夠更容易地接受失望,並心懷希望。隻有這樣,孩子未來才能夠在成長中體會到生活的快樂,而不是對失敗和失望耿耿於懷。
擁有自信是孩子幸福的開始
我的同事柯斯高特先生是位博學多才的語言學家,在事業上甚是春風得意。自己的成功令他對兒子的要求也異常嚴格,常常對年僅五歲的兒子提出種種要求,有時候還嚴厲地批評他。慢慢地,他的兒子變得非常消沉,在聽到父親說自己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對,或者做得不夠好時,就會沮喪地說自己愚不可及,無藥可救,什麼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