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幸福(2 / 3)

說真的,柯斯高特先生的孩子,簡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五歲的他總是無精打采地低著頭,盯著自己的腳看。

有一天,我問柯斯高特先生,麵對這種狀態的兒子,他會怎麼做。柯斯高特先生對我說:“我常常對兒子說,親愛的,爸爸媽媽都很喜歡你,你是個好孩子,你不笨,也不蠢,你很清楚這一點。”

雖然他這番話完全是出於對兒子的愛,但我覺得這些話起不了什麼好作用,對於孩子來說,它們簡直是糟糕透頂。雖然在聽到孩子說自己是個笨蛋時,父母常常會說這種話來安慰他們,但孩子想要的卻並不是這個,他們想要的是父母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這樣說:“我從來不覺得你很笨,你這樣看待自己,讓我很難過。”

毫無疑問,麵對這個失去自信心的五歲孩子,鼓勵而非安慰才是最有效的辦法。其實,這時候,父母可以找些簡單的事情讓孩子去做,而且還不能在他完成以後立刻表揚他,或者稱讚他有多厲害;相反,要鼓勵孩子,你要這樣說:“這就對了,你是不是慢慢地覺得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了?這一定讓你很高興。所以說,隻要肯下功夫,就能夠做成事情。”

為了方便做些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我的丈夫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工作室。一天,他發現工作室裏許多東西都散落在地上。很明顯,這是女兒的“傑作”。雖然這讓他很生氣,但他還是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丈夫來到了女兒的房間,看到了正在那裏擺弄玩具的女兒,就心平氣和地對她說:“維尼芙雷特,跟我去一下我的工作室好嗎?”

雖然知道自己犯了錯誤的女兒很不安,但她還是跟著爸爸來到了工作室。兩個人看著淩亂的工作室,父親對女兒說:“你是不是也想鼓搗一下我這些東西?”

“是的,我感覺你的工作很有意思。”女兒回答說。

“那麼,你就應該讓我知道,然後我就能教你,可你為什麼把這裏弄得這麼亂?”

“媽媽剛剛喊我,然後我就跑回自己的房間裏了。後來就把這事兒給忘了。而且,雖然我動了這些東西,但我不知道怎麼把它們放回去。”

“是這樣呀?以後你再想到這裏來玩,一定要先和我說一下,然後你有什麼不會的,就讓我來教你,好嗎?”

在這次事件中,女兒的自尊心沒有受到傷害,還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所在,更從爸爸那裏得到了好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女兒並沒有對錯誤產生恐懼心理,而是學會了勇敢地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這是因為女兒很清楚,雖然她犯了錯誤,但是父母對她的愛並沒有減少。

女兒六歲那年,我們與周圍的孩子們一起組織了一場體育比賽。這場比賽,不僅孩子要參加,父母也要參加。按照比賽的規則,每個家庭都要出一個孩子和兩個大人參加接力賽跑。我們家隻有三個人,所以隻好全部上陣。比賽由維尼芙雷特的父親打頭陣,其次是我,最後是女兒。比賽開始後,身體很棒的父親一直領先,但我卻遇到了個十六七歲的大男孩,這讓我感到了點兒難度,但終究沒有落後。當女兒拿到接力旗時,她大喊一了聲“我們必勝”後,就全力向前衝刺。不過,由於太過緊張,所以在快到終點時不小心摔倒了。

最後,我們輸給了別人。由於我們本來可以拿到第一的,所以維尼芙雷特很難過,一直不斷埋怨自己,甚至到吃晚飯時還不停口。她不停地嘀咕著“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根本就無心吃飯。

這時候,維尼芙雷特的父親給我使了個眼色,暗示我應該關心下女兒。

我對女兒說:“雖然是因為你的失誤,我們輸掉了比賽,但我覺得你已經盡力了,我們都不怪你。摔跤那是意外事故。何況,你的對手又比你大。雖然我們沒贏,但很多孩子都不敢第三個跑,而你敢,所以大家都誇你很勇敢。”

不過,女兒還是很沮喪:“不管怎麼說,我還是輸了。”

“不是的,你不能這樣想。雖然輸了,但你不能因此喪失信心。你不會永遠失敗,這隻是暫時的。有了這次經驗,你就會在下次比賽時做得更好。我覺得,下次你肯定能贏回來。”

聽了我的話,女兒終於想開了,還仔細分析了今天失敗的原因,認識到自己不應該那麼緊張,如果當時能放鬆一些,可能就不會摔跤了,那樣的話,贏得比賽的,就是我們了。

人活一世,總會不斷體驗成功與失敗。父母應該想一想,自己到底對孩子有多高期望,又給孩子施加了多少壓力。事實上,父母恰恰是多數孩子在麵對競爭時失敗的根由。這是因為,如果父母給孩子定的要求和目標過高,還經常批評孩子,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導致孩子走下坡路。這時候,孩子就會不斷體驗失敗,直至他們的自信心完全崩潰。如果是這樣,那麼孩子一生就根本不會體驗到幸福。

一個人,如果要靠別人的憐憫生活,那麼他是絕對得不到幸福的,他隻能成為一個懦夫。從女兒小時候開始,我就教育她隻有勇者才有真正的快樂,所以一定要堅強,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憐憫與同情,要從小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還要培養自己的勇氣和能力。

女兒有個叫米西爾的好朋友。有一次,他在玩耍時不小心扭傷了腳。平時在遊戲中,米西爾常常是贏家,但現在卻因為受傷了,所以在很長時間裏不能和夥伴們一起玩耍,這讓他很難過。米西爾的母親也很著急,她常常一邊傷心地落淚,一邊對兒子說:“你心情不好,我很理解,也同樣感到很難過。真希望你的腳馬上好起來。這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受傷的偏偏是你。”

在我看來,米西爾母親完全做錯了。孩子對母親的反應非常敏感,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米西爾會覺得自己很委屈,長此以往,在遇到更大的意外後,他就會一籌莫展,隻能自怨自艾。

米西爾母親的做法說明,她認為兒子太弱小,沒有承受這種打擊的能力,無法勇敢地麵對現實。其實,這恰恰體現了她對兒子的不尊重。因為腳受傷了,所以不能和小夥伴們玩遊戲,米西爾難免會感到失望,這是很正常的。不過,他的腳傷會很快好起來的。隻要保持冷靜,母親就能夠幫兒子正視現實,但如果連母親都很沮喪,那麼她就不可能幫到兒子。

在一次車禍中,一個名叫米娜的七歲女孩失去了一條腿。因此,在出院後,她隻能拄著拐杖走路。

米娜在醫院用了很長時間學習怎麼照顧自己,怎麼借助拐杖行走。出院前,醫生還特意叮囑她的母親,不要替米娜做太多事情,一定要鼓勵她自己照顧自己。不過,這位母親卻包攬了自己能為女兒做的一切事情:洗澡、換衣服、洗衣服,把飯端進她的房間裏,有時候甚至還為她梳頭。這是因為,女兒受的傷讓母親感到很傷心,為了安慰自己,她總想替女兒做些什麼,以便從感情上補償女兒。

然而,母親的大包大攬,卻讓米娜無所事事。做的事情越少,米娜就對自己越沒有信心。漸漸地,米娜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隻想一個人待在房間裏。

就這樣,一個勇敢愛笑、善於照顧自己的孩子,變得性格乖張、垂頭喪氣。一天,米娜向我訴說了她的苦惱,說自己就像是個沒用的廢人。在了解了她的情況後,我找到了米娜的母親,對她說:“你像對待廢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女兒,這是不對的。你要讓她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或許會對她更好。”

接受了我的建議後,米娜的母親為女兒安排了些她能夠做的事情,還常常鼓勵她,米娜終於重新有了自信。

後來,我再次去看望米娜,發現她又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姑娘,還學會了一些新技能:在那段日子裏,因為不方便出門,米娜開始練習小提琴,而且進步神速。我去看望她的時候,她已經拉得很好了。記得看望她的那天,我還沒有進門就聽到了動聽的琴聲。

後來,米娜成了小提琴手,並參加了紐約音樂節,還獲得了優秀獎。

事實上,孩子天生就具備與困難拚搏的能力和勇氣,隻是,他們還需通過用奮鬥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若一味給孩子憐憫和幫助,孩子就會因此喪失鬥誌,止步不前,而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與那些在父母包容寵溺下長大的孩子相比,那些雖然有身體缺陷,但卻不覺得自己可憐,有著堅強的意誌,健康的心態,和戰勝困難的決心與毅力的孩子,有著更高的能力,而且也要幸福得多。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才更有意義。

是的,我覺得,關懷與幫助,而不是包攬一切,才是正確對待孩子的態度。鼓勵孩子,讓孩子盡快適應正常生活,而不是大包大攬,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真愛是用心寫就的詩篇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意識到,父母的鼓勵與理解、充滿愛的關心與指導,以及和父母共度的歡樂時光,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在我看來,用真正的愛心對待孩子,才是培養他們的最佳方法。隻有這樣做,孩子才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

我的同事溫斯特博士曾給我講述過他的童年時光。盡管他認為自己的童年應該算是幸福的,但仍有一些遺憾讓他至今無法釋懷。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們家既幸福又富有。爸爸很愛我,每次回來都會給我帶喜歡的玩具,給我買平時媽媽不讓買的東西,帶我去有趣的地方玩。

“不過,爸爸是個外交官,工作異常忙碌,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國外,很少待在家裏,所以我見他的機會屈指可數。

“因為從小就跟媽媽生活的關係,我和她非常親近,而對很少回家的爸爸卻覺得陌生。每次爸爸回家後,我都會和他形影不離,跟著他四處跑。然而,等我們剛剛變得熟悉時,他又要動身出發了。時間一長,我們又一次變得陌生起來。

“有一次,爸爸回來後,媽媽讓我去和他聊聊天,可我卻讓她去和爸爸聊,我說不知道該和他聊什麼。媽媽問‘你不愛爸爸嗎?’我回答說‘雖然愛,但卻依舊覺得他很陌生。’那時候,我想說的是‘我又不了解他。’

“時隔多年之後,我才明白,當時的爸爸有多麼悲傷。他愛這個家,更愛我這個兒子,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時常與我們團聚。媽媽當然能夠理解他,但當時年紀太小的我卻根本無法理解。

“媽媽常常向我解釋爸爸無法待在家裏的原因,告訴我正是爸爸在外麵辛勞的工作,才讓我們過上了現在的生活。不過,對於年幼的我來說,我無法理解媽媽過於抽象的話,我需要用更直白的方式感受爸爸的愛。我需要他拉著我的手,跟我解釋各種我提出來的問題;我需要趴在爸爸的肩膀上,看著路旁的樹木和房子向後麵跑去;我還需要他和我一起玩男孩子的遊戲,然後毫無顧忌地滾打玩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地明白了爸爸為這個家庭所付出的一切。爸爸的敬業精神打動了我,我很尊敬他。

“不過,我們依舊很難建立那種親密無間的父子關係。這一點讓我至今都痛心不已。”

聽完溫斯特的故事,我感慨萬千。當然,他父親屬於特殊情況,多數父母還是有機會陪伴孩子的。不過,確實不少父母工作非常忙碌,就算有了閑暇,也隻會在孩子麵前擺出一副育兒專家的樣子,而不是真心和孩子交流感情。這樣做既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讓父母喪失了建立真正親子關係的機會。

記得有一位母親曾經這樣告訴我:“我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到了孩子身上,每天都為她的衣、食、住、學業以及課外愛好等一切事情操碎了心。可是,等她長大後問她更愛誰時,她毫不猶豫地說更愛爸爸。”

盡管這話確實令人傷心,但我首先想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位母親很可能隻是位盡職盡責的保姆,而不是位慈愛的媽媽。我們周圍就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會理所應當地要求他們感恩戴德。在我看來,這隻是愚蠢父母的愚笨做法,這是因為施恩圖報的想法,已經脫離了親子真愛的本質。

我的觀點是,孩子應當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但若父母以恩人自居,就有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引發對立的危險。相互尊重,才是父母與兒女之間愛的基礎,即便孩子還小,父母也應該尊重他們。很多父母都願意花費大量時間應酬陌生人,以便給他們帶來事業上的收益,但在孩子身上,這些父母卻不願意多下工夫,總是隨便對待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約定。這樣做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於父母與兒女之間建立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