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兒小的時候,我和丈夫一直都很重視了解她的心理感覺,雖然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卻從未忽視對女兒的關心與照顧。我所說的並不隻是日常生活中的關心,我們還要走進女兒的內心,同她一起分享美好時光。
有一次,女兒外出歸來,她一進家門就告訴我:“媽媽,今天卡特被他媽媽打了一頓。”
“為什麼?平時他不是都很聽話的嗎?”
“是呀,我也這麼認為的,”女兒看著我回答道,“可是他今天卻惹他媽媽生氣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發生了什麼事嗎?”
“今天,卡特的媽媽問他長大後想當什麼。他回答說想當海軍,去非常遠的群島打仗。然後,他媽媽就問他,‘等你長大後,難道就不要媽媽了嗎?’卡特說他得去打壞人,‘媽媽就交給妹妹照顧好了。’結果,卡特的媽媽就生氣了,還說白養了他這個兒子。後來,兩個人就吵了起來……”
講完卡特的事後,女兒向我問道:“媽媽,我想問你個事兒,你是不是也不想讓我長大後離開你?”
我一麵撫摸著女兒的頭一麵告訴說:“那是當然了,世界上所有媽媽都不想離開自己的孩子。不過,如果你願意,如果你不得不離開媽媽去做一些事情的話,媽媽也一定會支持你的。因為讓你幸福就是媽媽最大的心願,隻要你幸福,媽媽就心滿意足了。不論將來你走多遠,媽媽永遠都會為你送上祝福。”
這時候,幸福的笑容爬上了女兒的臉龐,她猛地撲進我的懷裏說道:“媽媽真是我的好媽媽。我永遠都不想和你分開。”
教育孩子學會與人為善
教育女兒的經曆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孩子就像是在冒險,稍有不慎,父母便會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讓孩子的一生都籠罩在陰影中,這樣造成的損失是最為嚴重的。
我認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應該自我約束,強化自我修養,進而自己成為在社會中受歡迎的人。為此,我從一開始就重視教育女兒要與人為善。不過,怎樣才能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呢?在我看來,隻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是毫無意義的,這樣做有違做人天性。對孩子來說尤是如此,強製性的教育隻會讓他們感到反感。
一些父母通常認為,孩子當眾使性子、發脾氣會讓他們臉上無光,認為自己會因為沒教好孩子成為別人的笑柄。事實上,幾乎所有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
多數時候,如果孩子當眾表現異常,許多父母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臉麵,而不是關心孩子的需要與感受。父母會馬上認定孩子在胡鬧,並立刻加以製止,甚至強迫孩子停下來,免得讓他們丟臉。實際上,這種做法並不合適。成年人的頭腦中都有一整套行為標準: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不可以接受。而且,成年人的感情表現也有一定的標準:什麼感情可以表現出來,什麼感情不能表現出來。讓孩子了解這些固然很重要,但若隻使用強製方法,拒絕與孩子交心,那麼父母便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有一天,我和女兒一起登上了長途旅行的火車。我在火車上看到了穿著得體的一家人。這家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四歲左右,一個七歲左右。其實,在看到這兩個孩子之後,我就暗暗叫苦,心想這一路有的鬧了,做好了忍受各種吵鬧的心理準備。然而,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兩個孩子一直正襟危坐,沒有在桌子上擺玩具和書本,雖然弟弟時不時探出身子逗弄哥哥一下,但始終沒有發生吵鬧。
和他們不同,此時我女兒卻饒有興致地眺望著車窗外的風景,並且時不時地向我發問。若是從前,我一定會暗自羨慕這家父母教子有方,並且向他們討教一二,但是現在一麵看看呆坐著的兩個男孩,一麵看看我那天真活潑的女兒,我卻替那兩個孩子感到悲哀。
不論什麼時候帶女兒外出,我都會為她帶上充足的食物和玩具,讓她在漫長的旅途中有事可做。孩子天性愛動,需要遊戲和消遣,打算讓他們像成人那樣正襟危坐就是強人所難。
我忍不住擔心那兩個孩子是不是小小年紀便被大人的行為規範束縛,這樣會不會導致他們無法充分發展自己的天性從而變得不正常?
在我看來,讓孩子接受行為約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在真正了解各種各樣的該與不該後,他們才能成功地融入到社會中,不會因為無法與社會融為一體而備受挫折。而且,父母應該認真考慮如何引導孩子,以及要把他們引導到何種程度。稍有不慎,父母可能就會傷及孩子稚嫩的感情,讓他們一生籠罩在陰影中。一旦真正傷害了他們,一切便無法挽回。
不過,如果遇到孩子不聽話甚至無理取鬧的情況,父母又該做些什麼?是責備還是懲罰?我的觀點是,首先父母應該意識到這是孩子為表達內心需求而發出的信號,孩子這樣做再正常不過。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每個人都有想要發泄的時候,隻不過大人懂得自製,而孩子則不會在意場合與方式罷了。隻要意識到了孩子內心的需求,父母就不會擅自製止並糾正,而是想方設法找出孩子做出這種舉動的原因。而且,知道父母了解自己的需求後,孩子就會安靜下來,並聽從父母的引導與解釋,否則他們就會反抗父母。
在我女兒還小的時候,她偶爾也會出現鑽牛角尖兒的情況,把自己認準的事貫徹到底,不然就哭鬧,而且還亂發脾氣,讓我頭痛不已。
有一天,我們家來了很多客人,這其中也包括和女兒年齡相仿的孩子。剛開始女兒還非常開心,但後來不知道因為什麼事,她突然使起性子來。
我斷定這其中肯定有隱情,於是連忙把她拉到門外詢問起來:“媽媽知道你不高興,能把原因告訴我嗎?”
女兒回答道:“媽媽隻忙著照顧旁人,唯獨不關心我。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我一邊想著竟然因為這事兒就發脾氣,一邊抱起女兒說:“傻瓜,媽媽怎麼可能不喜歡你呀?媽媽之所以熱心招呼他們是因為人家是客人,要不然以後誰還會來咱們家呀。我不是教過你嗎,熱情待客是一種禮貌,還說讓你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你才是媽媽最喜歡的人,要相信媽媽哦。”
聽聞此言,女兒臉上的愁雲瞬時消散。她不但不再發脾氣,而且還幫著招呼起客人來。
許多父母都時常為孩子的憤怒與敵意感到震驚,甚至不知所措。不過,我們都很清楚,倘若父母同孩子一樣不能自製的話,隻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麻煩。父母作為成年人應該采取輕鬆幽默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我女兒之所以非常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我對她進行了正確的引導。
等女兒長大後,她在自己的日記中回憶了有一次我教育她時的情景:
“在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有一天,我不但毫無緣由地發起了脾氣,而且還弄壞了一部分玩具。媽媽並沒有生氣,而是坐下來和我開起了玩笑:“‘維尼芙雷特,看樣子火氣不小呀,想扔東西?你現在想必看媽媽不順眼,那我是不是該回避一下,免得被你吃了?’聽到媽媽的這些話,我突然覺得自己的行為真是太滑稽了,這麼一想心情很快便平靜下來,煩惱也消除了一大半。
“不過,還有一次,媽媽的話沒有讓我平靜下來,更糟糕的是,我的一些話還令她十分難堪。那時候,盡管媽媽陰沉著臉,但她並沒衝我發脾氣,而是淡淡地告訴我:‘你知道嗎,你的話讓媽媽覺得非常傷心。等我們倆都平靜下來後再好好談好嗎?’那一刻,我頓生悔意,看樣子我真的傷透了媽媽的心。或許自那次之後,我便學會了如何理解別人,如何與人為善。”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或許,天下父母都曾滿懷憧憬地替孩子製定最完美的計劃,但是在努力實施這些計劃的過程中,卻很少有父母會仔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孩子而言,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這樣的父母。
父母在費盡心血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時常會忽視那些最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如此一來,父母的不辭辛勞非但將化為泡影,孩子的童年也將被籠罩在痛苦的陰影中,甚至整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也會出現很多麻煩。
鄰居家有個名叫吉娜的孩子,讓她成為一個愛好廣泛、有修養的人,這一直是她母親最大的心願。為此,她母親不但給她買了一把非常名貴的小提琴,而且還重金聘請老師專門為她上課。一天晚上,盡管已經過了做作業的時間,但是吉娜因為某些原因,沒能按計劃完成作業,所以她還在奮筆疾書。
看看表發現距離睡覺隻剩一個小時後,母親不由地焦躁起來:照現在的情況看,今晚要麼推遲休息時間,要麼犧牲練小提琴的時間。
“吉娜,你今天還沒練琴呢,不要忘了練。”
“知道了。不過,我還沒做完作業,不能留著作業不管就去練琴吧。”
“那你還不趕快抓緊時間。剩下的作業不是不多了嗎?”
“我一直在做呀。”
母親頓時啞口無言,隻得繼續看著女兒做作業。女兒那滿不在乎的模樣,讓她忍不住怒火中燒。
等到最終做完作業時,距離睡覺時間隻剩下三十分鍾了,而這個時候吉娜還在慢悠悠地收拾書本。
“再有三十分鍾你就該休息了,能不能再快點。”母親焦急地說道。
“行了,已經收拾好了。現在就開始練琴。”話音剛落,吉娜便拿起小提琴,漫不經心地開始練習。
母親越看越氣,不禁開始責備吉娜:“看看你那心不在焉的樣子,練個琴也非得要我監督,你都不覺得羞愧嗎?”
“不要打擾我,不是都說好練琴的事不歸你管了嗎?”吉娜這時候也是一副氣急敗壞的樣子,憤憤地拉著小提琴。
母親意識到女兒練琴隻是在應付自己,馬上就到休息時間了,讓她停止的話,這次練習就白費了;讓女兒繼續練下去的話,必定會影響她的休息。這種左右為難讓母親終於爆發了,她衝著吉娜大吼:“不想練就別練,浪費時間!”
“不練就不練,又不是我要練的。”女兒也火了,胡亂地把琴塞進琴盒子就要走。
“把樂譜收好才能走。”母親說道。
於是,女兒不情願地伸手整理樂譜,還擺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慢騰騰地像什麼樣子,動作快點。”
“已經夠快了,你還想要我多快呀!”女兒也忍不住吼了起來,“真是煩死人了!”
“什麼?這是該跟媽媽說的話嗎?”
終於,母女二人都沒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沒過多久,滿腹委屈的吉娜就哭了起來,眼裏含著淚爬上了自己的床。母親也很痛心,自己不但沒能讓女兒練好琴,而且也沒讓她休息好,兩頭都落了空,甚至還弄得母女二人心如亂麻。母親越想越覺得懊惱。
在我看來,如果要采取這種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的話,倒不如什麼也不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原本是為了給孩子的成長增添樂趣,但是像吉娜母親那樣的做法,非但讓女兒學音樂的過程中毫無樂趣可言,甚至讓學音樂變成了她的負擔,讓她對音樂心生厭惡。
父母在給孩子灌輸知識或者培養他們一些技能的過程中,如果操之過急的話,隻會讓孩子對學習心生厭惡,甚至情緒低落,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負麵影響,導致他們無法茁壯成長。這樣一來就得不償失了。很多父母都無法深刻意識到這一點,而且也不能承受由此而生的愧疚和懊悔。
我的觀點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健康強健的體魄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想培養他們的哪種能力,都必須以此為基礎。
我在這裏奉勸那些因教育孩子煩惱不已的父母們好好想一想:對於你們的孩子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弄不清這一問題的話,你們便無法給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