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從搖籃裏開始培養孩子的品德(1 / 3)

懂得珍惜是抓住機會的唯一方法

我理想中的女兒必須具備三點:身體健康、品德高尚以及能力突出。這三點缺一不可,否則她便無法成為優秀的人才。我堅信,隻重視女兒的身體,就會讓她變成粗魯、愚昧的人;隻重視她的品德,可能會讓她變得隻有想法而沒有實際執行能力;隻重視她的才能,可能會讓她變得弱不禁風,或者是非不分。所以,從最初教育女兒的時候開始,我一直都是兼顧這三個方麵,以便讓女兒長大後能夠擁有高質量的人生。

教育孩子不但是為了提高他們的能力,也是為了讓孩子具備高尚的品德。無論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這一點都非常重要。我在研究一些早期教育成功案例的過程中發現,不論是藝術大師、音樂大家、大文豪還是科學家,他們的成功都得益於合理的早期教育。我的觀點是,從孩子一出生,就要著手培養孩子的智力。同樣的,高尚品德的培養也要從搖籃期開始進行,不然便沒有任何希望。

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母親在培養孩子高尚品德的過程中扮演著最為關鍵的角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母親不但是最早陪在孩子身邊的人,也是陪伴他們最久的人,因此母親很容易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她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如果母親能夠嚴於律己,做孩子的好榜樣,努力培養孩子的優秀品德,積極地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創造條件,那麼在實現這一切的同時,她本人也會隨之成為偉大的母親,成為值得尊敬的母親。

相信我吧,年輕的父母們,你們一定要牢記:孩子的命運就掌握在你們的手中。

一些父母或許會說:“我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育,盡可能地給他創造好的條件,但他卻拒絕合作,我能怎麼辦?”

在我看來,這其中肯定包含父母所使用方法不當的原因,所以父母應該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畢竟,孩子一直都處於父母的影響下,這是一個真理。

在女兒幼年時期,我自己也時常遇到相似的情況。不過,我絕不會把責任推到女兒維尼芙特身上,而是想盡辦法通過自己的言行積極幫助並且影響她。

目前,很多父母都隻重視孩子的能力,卻對孩子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放任不管。再加上許多家庭互不來往的關係,孩子們很容易變得獨來獨往,彼此之間缺乏交流,這樣很容易助長他們性格中自私、孤僻的負麵因素。我認為,這些情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孩子互助友愛以及寬容善良品德的培養。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每到周末我都會為女兒組織一些非正式的團體活動,把她的小夥伴聚集到一起,指導他們開展一些活動,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我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女兒維尼芙特,她對此心知肚明,而且非常喜歡我組織的活動——說是活動其實主要就是玩,而且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平常一個人不能玩的遊戲。不過,女兒從來不會主動邀請她的夥伴們來參加活動,隻有在我提出來後她才會這樣做。看起來就好像隻有被邀請,她才願意這樣做一樣。我想別的孩子可能也是這樣。

在日常生活中,女兒已經遇到過許多這樣的機會,但她並沒有珍惜。而其他參加活動的孩子卻很踴躍,表現出了非常高的熱情。在我看來,如果告訴女兒第二天會有活動,她必定是會參加的,但是我希望女兒可以拿出更多的熱情來,能夠更加珍惜這樣的機會,而不隻是坐享其成。

為了幫助女兒學會珍惜,我打算先讓她意識到我為她提供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我要讓她知道,隻有付出足夠的熱情和行動後,她才有權享受這種團體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通過我所組織的那場活動,孩子們都對表演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她們穿上“睡美人”“白雪公主”的漂亮衣服,在想象中的舞台上走來走去。有人扮演王後,有人扮演公主,有人扮演衛兵,每個人都演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

知道我所組織的這種活動後,有些父母向我提議可以把自主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選故事、安排分工、撰寫劇本,練習並演出。我很快采納了這個建議,我覺得這樣做非常好,可以在娛樂的同時刺激孩子的閱讀和寫作興趣。我原本打算把這件事交由女兒安排,借此幫助培養她的組織能力。不過,我後來轉念一想,借這個機會刺激一下女兒的進取心或許更好。於是,我便采取了其他做法。

我找來一名小朋友,拜托她負責這次活動的組織工作。很快,這件事便傳到了女兒的耳朵裏。她向我抱怨道:“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負責,我肯定會做得很好。”

“你不是對這件事不感興趣麼?”

“誰說我不感興趣啦,我感興趣。”

看到女兒那副憤憤不平的樣子,我心中暗自竊笑,終於成功激發了她主動爭取機會的意識。等到第二次舉行活動時,女兒一掃先前漫不經心的樣子,開始主動要求做這個幹那個。

我的觀點是,一定要讓女兒意識到主動爭取機會的重要性,不能讓她養成消極等待的壞習慣,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等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後,他們就變得積極主動,珍惜身邊的機會了。

對於自己所珍惜的東西,人們往往能夠進行充分利用,並且從中獲得巨大收益。就像那樣由於貧困而輟學的孩子那樣,一旦獲得讀書的機會,他們就會表現得比其他同齡人更為出色,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別的孩子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女兒生長在比較優越的環境中,雖然我不能刻意製造貧窮的環境來磨煉她,但是我必須讓她意識到,這麼好的成長環境來之不易,讓她學會珍惜。

女兒深知我愛她,會給她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機會,這讓她產生了安全感,同時也有益於其情感的健康發展。不過,我也要讓她意識到,她應該珍惜我對她的愛,在我努力為她創造優越的成長環境時,她有義務積極配合我,否則我不可能一直白費力氣。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時常針對這一點對她進行提醒,我之所以這樣做並不為了日後獲得她的報答,而是為了讓女兒知道隻有盡力主動爭取才能獲得機會。眾所周知,善於利用各種機會的人通常都會獲得成功。給孩子提供機會固然很重要,但是讓他們學會珍惜和主動爭取更加重要。隻有這樣做,孩子將來的成功才具備堅實的基礎。

作為陪伴女兒時間最長的人,我經常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有意識地培養女兒積極爭取的性格,這是因為如果隻給她提供機會,而不讓知道機會很難得的話,她或許會因此而得意忘形。這樣不僅對她的未來無益,甚至可能會讓她變得鼠目寸光、剛愎自用。

讓孩子學會遵守約定

要讓女兒樹立正確且健康的道德及價值觀念,必須自己先樹立相應的正確標準及觀念,這是我對女兒進行品德教育過程中一貫堅持的原則。在我看來,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的行為都處於社會規範的約束下。而且,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規範與價值標準。不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存在一些共通的基本價值標準,比如自律、誠實、守信、勇敢以及忠誠等。在學校和家庭中,孩子們總會有意無意中受到這些價值標準的影響。我的觀點是,這些價值標準並非抽象的說教,而是一種為人的行為準則,孩子們必須自幼便具備這樣的優良品德。

有一次,同事沃爾夫告訴我:“我兒子真是太不像話了,整天遲到,看起來一點時間概念都沒有。雖然我經常耐心地給他講道理,但總是被他當成耳旁風。你女兒也這樣嗎?”

等他說完後,我馬上問他平常是怎樣給孩子講道理的,於是他便舉了例子對我進行說明:

有一天,沃爾夫對著遲到的兒子說道:“恩特斯,都跟你說過幾百遍了,一定要有時間觀念,否則不但會浪費他人的時間,還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難不成你都忘了嗎?”

兒子恩特斯毫不在意地回答:“你不是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嗎,我當然沒忘。”

“那你為什麼還這樣做?”

“雖然知道不對,但我覺得這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沃爾夫生氣地問:“你說什麼?沒什麼大不了?你小小年紀就如此不守時,長大成人後有誰還會信任你?”

盡管知道惹父親生氣了,但恩特斯仍反駁道:“我看你成人後不也過得挺好嗎?也沒見有什麼麻煩!”

“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納悶的沃爾夫向兒子問道。

兒子回答說:“你早就忘記了吧,明明多次承諾要帶我去海邊,可是至今一次都沒兌現過。”

“那是因為這段時間我太忙了,有很多會要開……很多論文要改……還有很多學生……”說到這兒,沃爾夫尷尬地停了下來,不知道再說什麼才好。

我告訴沃爾夫:“這就是你不對了。自己不守約卻總要求兒子這樣做。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肯定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雖然想帶兒子去海邊,並且已經向他許下承諾,但是卻因為工作太忙而身不由己,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這件事的確不好辦。盡管大人認為這隻是件小事,但是孩子會怎麼想呢?他會得出怎樣的結論?他說不定會想:爸爸不守信不也過得挺好嘛。看來,不守信也無所謂,我不需要擔心,更不需要費力去糾正這個缺點。一旦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管大人再怎麼給他講道理,他都會不以為然。

更加糟糕的是,單純一點的孩子甚至會認為:父親就隻知道遵守和別人的約定,特別是涉及工作的約定,但對和我的約定卻不怎麼上心,這樣看來守約也有興趣和等級,並非每個約都要守。

許多父母都時常抱怨孩子不乖,聽不進自己講的道理,但是他們卻很少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這樣的父母總是說一套做一套,讓孩子產生父母言行不一的感覺,讓他們覺得父母不可信,不認真對待父母的話也沒關係。如此一來,孩子便完全聽不進父母所講的道理。

有一個周末,女兒和好友貝蒂相約周六去貝蒂家出席一個聚會,而且要帶上自己覺得有趣的玩具。最初,我並不知道她們之間的這個約定。周五晚上,我和女兒一起商量周六郊遊的安排,劃船以及爬山等,我們打算在外麵住一宿,周日再回家。就在這時候,貝蒂的爸爸來到我們家,他替貝蒂轉告女兒,要維尼芙雷特帶上她的小提琴。

等貝蒂的爸爸回去後,我馬上問維尼芙雷特:“你已經和貝蒂約好要去參加她家的聚會?”

“是這樣的。不過,我現在更想和你們一起出去玩。”

“不行,既然已經答應她了,就要遵守約定。”

“可是,明天去貝蒂家的人會有很多,少我一個也沒關係。”

“媽媽可不這麼想,我覺得貝蒂非常重視你嘍,她還特意讓她爸爸來提醒你。況且,你已經答應她會帶玩具和小提琴過去,如果你缺席並且沒有帶這些東西去的話,貝蒂肯定會非常失望的。就像上次那樣,你約她一起玩遊戲,但她臨時有事沒來,你當時不是很生氣嗎?”

看到女兒還在猶豫,我便繼續開導她道:“不遵守約定是錯誤的,這樣很不禮貌。明天你去貝蒂家參加聚會,我們下星期再去郊遊,你看行不行?”

女兒思考再三,終於采納了我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和丈夫在這件事情上都做出了一點兒犧牲,但在我看來為了幫助女兒培養良好品德這樣做是值得的。

責任心是提升孩子能力的動力

一些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往往隻重視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智力,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麵,但卻忽視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等重要品德。這樣做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孩子缺乏必要的綜合能力和責任感,那麼就算他再聰明、掌握了再多知識,他也無法成為健全的人。從小到大,孩子需要具備多種能力,有時對他們來說,責任心比技能更為重要。倘若不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那麼即便他長大後擁有了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能,他也無法將之充分發揮出來。

生長在相對艱苦環境中的孩子做家務的機會較多,他們經常憑借自己的力量來幫助父母。這樣孩子知道父母養家不易,他們很清楚自己應該分擔一些責任,幫忙照看好家人,注重節約資源,減輕家庭負擔。看到父母為維持生計而辛苦勞作,孩子就會產生責任感,希望有一天可以分擔父母的憂慮。這樣有助於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生活價值,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責任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社會接觸麵的增多,他們的責任心和自豪感也會相應增加,並且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家庭。不過,這些以家庭為基礎培養起來的感覺,才是更強責任感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孩子可能便無法產生對社會以及人類的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的孩子便無法取得很大的成就。

為了讓女兒盡早具備責任心,不論她留在家裏還是和其他孩子一起時,我總是有意識地安排她擔任一些有價值的角色,讓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以及別的群體的影響,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她的自信心。

我時常把女兒當成“助手”,讓她幫我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活兒,以此培養她的能力與責任心。每每這種時候,女兒總會樂在其中,並且為自己日益增長的能力而自豪。我時常為她安排一些適應她做的一些家務,比如打掃屋子、澆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