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裏,我總會和女兒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樣做也有助於培養她的責任心。我不但會去了解女兒內心的感受,而且也會告訴她我內心的感受。不過,許多父母卻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做,他們不需要給孩子講大人的事,並且還時常借口太忙不和孩子進行交流。這樣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感覺其實很敏銳,隻是他們並沒有注意到罷了。孩子時常會關切地詢問父母:“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嗎?你不高興嗎?”但是,他們的這些問題經常被父母所忽視。我的觀點是,父母應該對孩子的這種表現進行鼓勵,並且耐心地與孩子進行交流。
在一次,我遇到了令人心煩的情況:丈夫到外地出差,我馬上要去參加一個涉及世界語的會議,恰巧保姆也因為家中有事請了假。如此一來,家裏便隻剩女兒一人了。她的晚飯要怎麼解決?
女兒見我一籌莫展便上前問道:“媽媽,怎麼啦?有什麼問題嗎?”
我回答她:“我馬上得去開會,這樣就隻能留下你一個人。我正發愁你的晚飯應該怎麼辦。”
女兒說:“這樣呀。媽媽不用擔心,隻管去開會吧,我能照顧自己。”
我問她:“真的可以嗎?你一個人在家會不會害怕?媽媽可能會晚歸哦。”
“不怕,我很勇敢的。”
“那麼,你的晚飯呢?”
“我可以吃巧克力麵包,而且我會用火爐,可以自己煮牛奶。”
“不過……”
“真的沒關係。媽媽要去工作,我照顧好自己便是在幫助媽媽,這是我的責任。媽媽不是經常對我說,要有責任心嗎?”
女兒的這些話讓我感動不已,她真的長大懂事了。
讓孩子變得更勇敢
一天,維尼芙雷特著涼感冒了,還高燒不退,吃了藥後仍不見好轉。我連忙請來了醫生,醫生說女兒得打針退燒,否則高燒可能會造成肺炎。因為醫生每天都要給很多病人打針,這種情況見得很多,所以說話時的語氣很平靜,但我卻很擔心,不由得眉頭緊鎖。
那時女兒還是第一次聽到“打針”這個詞,但她看到我緊張的神情,看到醫生不停地準備針頭和藥水,心裏頓時慌亂起來,開始哇哇大哭。醫生的注射器紮進去之後,她哭得更驚天動地了。後來我想到,女兒之所以會害怕,大概就是看到了我擔憂的表情,覺得這件事情很嚴重。我想,如果維尼芙雷特連打針都怕,那麼肯定不會成為一個勇敢者。想到這些,我不禁對自己當時的情緒感到內疚。於是,在她第二次打針的時候,我換了另外一種態度。
次日,醫生在約定的時間到了我家。維尼芙雷特看到他時,馬上害怕地躲回了自己的房間。醫生看到她這個樣子,笑了起來:“呦,小家夥兒害怕了。小姑娘,別怕,我不是壞人。”
“女兒,快點出來,醫生是來為你看病的。”女兒繼續躲在房間裏,假裝聽不見。
這樣,我隻好把醫生請到了她的屋裏。這回,我以非常平靜的語氣對她說:“女兒,打針並不可怕。你昨天不是打過了嗎,沒怎麼樣,是吧?”
“可是……我怕疼……”
“打針沒有什麼可怕的,小時候媽媽打過很多次針,現在不是很好嗎?而且,為了能看好病,忍受小小的疼痛是值得的。媽媽知道你是很勇敢的小姑娘。”
女兒一聽到我說出“勇敢”這個詞,馬上就忘記了害怕。這回,她不但沒有哭,甚至還開始和醫生聊天。
其實在很多時候,培養孩子的勇氣,也是在鍛煉父母的勇氣。父母如果在危險或困難麵前膽怯了,那又怎麼能培養出具有勇敢精神的孩子?許多父母隻擔心孩子的安全,卻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時機,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式其實很自私。因為這樣做的父母,不過是在保護自己的情感,避免突發危險造成傷害。
在維尼芙雷特四歲的時候,我和母親帶她出去玩。母親對這個小外孫女的疼愛程度,我都有些嫉妒。期間在爬上一個小陡坡時,維尼芙雷特有些害怕,走一步,回一次頭看我,希望我可以抱她上去。但我故意想鍛煉她一下,於是假裝不了解她的意思,自顧自地往上爬。因為我很清楚,雖然這是她第一次爬陡坡,但她應該可以爬上去,我要抓住這一好時機鍛煉她的技能和勇氣。
但母親卻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生怕小家夥摔下來,或磨破了嫩嫩的小手兒,不斷停下腳步看著她,或者心疼地叮囑她一聲,或者叫我慢點等她。後來,女兒害怕了,不肯再往上爬一步。我這時對維尼芙雷特說:“別擔心,女兒,你瞧,媽媽已經爬到這裏了,不會有問題的,我知道你是很勇敢的。”女兒終於在我的鼓勵之下克服恐懼,靠自己的努力爬到了坡頂。
後來,母親說我不該讓她冒這種險,並因此責怪了我。我對她說:“如果維尼芙雷特真的沒有爬上去的能力,那麼我是絕對不會讓她爬的。但重點是,我要把她鍛煉成一個勇敢的女孩兒。”
她雖然很小,但很多事情卻也可以做。如果大人在她麵前總是表現出擔心的樣子,那麼她本來具備的能力也會屈於恐懼之下,本來有的勇氣也會消失。
我有時候發現,女兒很討厭像風箏一樣被人控製著,她不喜歡我們表現出過於細膩的關愛,她覺得這會使她在別的小朋友麵前很沒麵子。別的小朋友可以放肆地玩耍,而她卻被大人寸步不離地跟著。她覺得我們沒有必要這樣,這樣讓她覺得很煩,覺得自己很不公平。大人越關心她,她就越煩惱,久而久之會產生叛逆心理。
為了保險起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反而造成孩子缺少勇氣。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父母應該為孩子的以後著想,克服這種短淺的想法,引導孩子去做他能力之內的事,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勇敢的人。
培養孩子節儉的美德
我常常在商店裏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纏著父母買這買那,父母開始雖會拒絕,但最後還是會在孩子的啼哭聲中手足無措,做出讓步,有時還會上演一出鬧劇。
一次,我陪來我家玩的一位朋友去逛商店,當時維尼芙雷特也跟著我們。我發現商店的毛巾正在降價,想想正好家裏的毛巾也該換了,就選了幾條,然後對女兒說:“你給自己選一條吧。”所以女兒也選了一條。
當時朋友的女兒米娜看到後也走過來說:“我也要毛巾。”朋友沒有說話,於是我問她女兒:“你現在沒有毛巾嗎?”
“有。”
“那你買完毛巾後,要帶回自己家嗎?”“不帶。”
“那你為什麼要買毛巾呢?”
“因為你女兒買了一條。”
“哦,原來如此。那你知道我給她買毛巾是為什麼嗎?那是因為家裏該換毛巾了,而商店恰好也在降價,所以才買的,但你為什麼要買呢?”
米娜原來是一個稍不如意就會對媽媽又哭又鬧的孩子,但這次卻很懂事理,什麼話也沒說,把毛巾放了回去。
後來我和這位朋友聊到此事時,問她為什麼總是縱容孩子亂買東西。她回答說:“你不知道,她哭鬧起來很厲害,她想買就讓她買吧,那樣她就不會吵了,而且我也不忍心看她哭。”我明白她在想什麼。她跟丈夫已經分居多年,而且現在還常常發生衝突。她不希望在其他方麵孩子還會受到傷害。
我覺得朋友的做法怎麼說都是不正確的,畢竟物質並不能滿足孩子感情方麵的不足,隻會扭曲孩子的心靈。小孩子很聰明,也很敏感,她可以感受到父母內心的愧疚感,所以會努力利用這種心理,從而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父母這種心理會對孩子造成惡劣影響,孩子會利用這種情緒放大自己的不幸,自己也會覺得自己很可憐。
在我看來,孩子是明白事理的,父母的引導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可以不加節製地買東西,那隻會讓她形成壞習慣,而且覺得父母應當滿足她所想要的一切。父母的這種做法,是大錯特錯的。
一天,我帶維尼芙雷特到街上散步,恰好路邊有一家文具店,於是順便帶她進去看看。女兒看到了一套好看的畫筆,她看了很多次,就是不肯走開。她跟我說:“媽媽,我想要那套畫筆。”
“為什麼呢?”我問她。
她回答到:“因為這些畫筆特別好看。”
“但你已經有一套這種畫筆了呀。”“那套已經用了兩個月了,很舊了。”
“才兩個月之前買的就舊了?有一名傑出的畫家,他十幾年都在用同一套畫筆,不舍得扔掉。而且,隻要畫筆可以用就行了,跟新舊沒有關係。”
女兒說:“媽媽可真是個小氣鬼。”
“我並不覺得節儉等於小氣。節儉是正確的,我們可以用省下的錢買有用的物品。”
在每個生活的小細節當中,我都會注意培養女兒節約的良好習慣。我覺得,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無論是在艱苦還是在富裕時期,我們都應該崇尚這種美德。從眼前來看,節約是在為自己的生活謀劃,從長遠來看,節約則是在為我們的子孫節省資源。無論從哪方麵來看,節儉的美德都值得推崇。
在我看來,應當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育他們節儉。有些父母本身很節儉,但對孩子卻很大方,這雖然表現了對孩子的關愛,卻並不是一種明智的愛。我並不是指那些食不果腹的窮苦家庭,而是那些生活無憂的人們。他們讓孩子浪費了太多物質和錢財,這無疑是一種過失。他們這種做法,並不僅是在揮霍自身的錢財,也是在揮霍整個人類共有的資源。
我經常告誡女兒要節約,不應該肆意揮霍。我要讓她懂得,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要知道珍惜。
勤勞是贏得尊敬的第一步
六七歲的時候,維尼芙雷特對人很友好,經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別人,所以大家都很歡迎和喜歡她,誇她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在維尼芙雷特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後,就有一些年輕的父母來向我請教教育孩子的方法。女兒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感到驚訝,她那些好習慣更讓他們驚歎。經常有人對我說,維尼芙雷特這麼小就那麼懂事,那麼勤快,莫非是天生的?很多人問我,在家都怎樣訓練女兒,在這方麵究竟有什麼秘訣。有時自己真不知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但有一點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經常鼓勵維尼芙雷特,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要自己動手做。
如非必要,我絕不會幫女兒去做她自己能做到的事。如果任何事情都由我代她做,那麼就相當於剝奪了她鍛煉的機會,也會讓她養成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甚至對他人產生依賴的壞習慣。我經常告訴維尼芙雷特,隻有做到不依賴別人,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信而驕傲的人。我一直在有意對她獨立和勤勞的品德進行培養。
兩歲時,有一天她在客廳裏來回走動,對一切都非常好奇,這兒摸摸,那兒看看。一不留神,她手裏拿的食物掉到了地上。女兒好像沒看到一樣,沒有管它,繼續往前走。我朝垃圾桶指了指,叫她把食物撿起來放進去。她似乎不明白我是什麼意思,站在原地好奇地看著我,就是不照我的意思去做。
我再次對維尼芙雷特說:“你沒有聽到我的話嗎?”
女兒的爸爸這時說道:“她還小,不懂事,何必非得讓她去撿。”
這時,家裏的保姆連忙走過來,說:“我來撿吧。”然後伸手要去撿那食物。我伸手攔住她說:“安娜,你別幫她,讓她自己撿。”
女兒看看我,往前挪了挪身子,似乎是想試試不聽我的話會有什麼後果,看她的樣子,似乎想馬上逃開。
我馬上走近她,在她身邊蹲下,說:“維尼芙雷特,是你把食物掉到地上的,是不是應當由你自己撿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那才是好孩子。”
女兒終於在我柔和卻堅定的神情下做出讓步,慢慢蹲下身去撿起了食物,搖搖晃晃地走向垃圾桶,把它扔了進去。
一些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小,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實際上,孩子可以做好很多事情,不過有時候他們需要大人的引導。我覺得,父母應當對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應當指導並陪孩子共同探索,孩子不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而要學會適應生活,尋找機會鍛煉並培養自己的能力。孩子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願意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從而形成勤勞的習慣。
有些孩子在漸漸學會很多事情後會覺得做家務很乏味,這樣就失去了樂趣,不願再學習新東西,家務也成了他們的負擔。因為孩子沒有了做事的主動性,所以這時父母要承擔起一個艱巨的任務——培養孩子的勤勞品質。
在這個時期,父母不應再像從前一樣事事順著孩子,而應當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做家務是很重要的。當孩子討厭做家務活時,父母要避免以命令的態度來指揮她們,否則隻會引起她們的反感。父母不要命令孩子要做什麼,而是要把道理講明白。如果父母因為孩子不做家務就大動肝火,訓斥孩子,這種做法就更是錯上加錯了。強製孩子做事,可能會造成孩子使性子,什麼都不做。他們不願意再做任何事,寧肯被父母嗬斥。
在兩三歲的時候,維尼芙雷特經常會到廚房做我的小幫手。因為女兒從中找到了一種樂趣,所以做這些小事的時候都可以興致高昂。我前麵講到過,她這可能是一種別出心裁的玩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