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我的女兒而驕傲
天下的父母都明白:自信對人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不管是智力、體力,還是處事能力上。人如果缺乏自信,就會缺乏發展各種能力所必需的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又對人各種能力的發揮起著關鍵作用。
據說,一位教育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老師用對待優等生的態度對待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用對待差生的方法培養成績優秀班級的學生,過了一段時間對他們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本來成績相差甚遠的兩班學生測試的平均成績居然不相上下。原因就在於:不明真相的老師(以為教的是優秀班)對差班學生給予了鼓勵,激起了他們空前高漲的學習積極性;而優秀班級的學生受老師懷疑態度的影響,自信心受挫,學習態度也因此消極起來,學習成績自然就下降了。
自信就像是能力的催化劑,能把人的各種能力調整到最佳狀態,調動人的一切潛能。而在不斷重複的基礎上,水平的高度發揮將得以鞏固,成為本能,進而讓人的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一個人能以這種積極的方式成長,那麼,可想而知,其效果會異常良好。我們看到,許多偉人身上洋溢著超凡的自信,在這種自信心的驅使下,他們才敢於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即使不成功,也能夠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曙光,激勵自己再接再厲,直到取得成功。在人才輩出的國家,我們可以從那些偉人身上看到自信強大的魔力。我們身邊的優秀人士身上,也泛著自信的光彩。
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就應該培養他的自信心。這就要求父母隨時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不能以愛為借口溺愛他,也不能代他辦所有的事情。因為在一定的成長空間裏檢驗自己的能力,學會應對危險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教育專家曾說過,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假如代勞了過多的事情,孩子會因此失去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也剝奪了他們樹立自信心的機會。
與大多數父母一樣,我也在這上麵犯過嚴重的錯誤。如果我的孩子是個男孩子,情況可能會好一點,但是,因為她是個女孩,我總是擔心她受到傷害,時刻心係她的安全,用盡母親的全部力量去保護她,代她做一些她有能力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以為這是愛孩子,壓根沒想到這實質上是在害她。直到有一天,我在旅途中目睹了另一個女孩的表現,才恍然大悟。
那是在我乘豪華遊輪帶女兒去加勒比海度假時發生的事情。一天,我們上船安頓好後,扶著欄杆,揮著手向送行的友人告別。這時,仍有乘客在上船,每個人都背著旅行袋,沐浴在佛羅裏達的陽光下,個個興致勃勃,健康與活力四射。
這時,一家人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四個孩子。孩子們看起來都像是中學生,其中一個女孩讓我不禁多看了幾眼,因為她的腿瘸得厲害。不過,讓我感到驚訝的不是她的殘疾,而是她身後背著的那個巨大的旅行包,包裏裝的顯然是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在獨自旅行倒也不足為奇,可是,她的家人都在,卻不見一個人幫她。跟在她後麵的三個兄弟都很健壯,他們都很輕鬆地背著自己的包,坦然地跟在姐姐後麵,走到船上。我又看了看她的父母,他們說笑著,沒有一丁點幫助女兒的意思。
我當時忍不住替她感到委屈,覺得她的家人冷酷無情,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一個身患殘疾的親人呢?我覺得她在家肯定經常遭到家人的嫌棄。我的同情心一時間洶湧澎湃,如果不是因為她父母都在身邊,恨不得立刻奔過去幫忙。這時,當時才兩三歲的女兒拽住我的衣角,滿懷同情地對我說:“那個姐姐好可憐,媽媽,我們去幫幫她吧,好嗎?”——原來女兒也注意到了那個女孩。
雖然我確實有些忍不住了,但最後我還是控製住了自己,沒有去幫忙。倒不是顧忌女孩的家人,而是被女孩自信的神情阻止了。盡管身負重物,行動不便,女孩臉上不但沒有絲毫的埋怨與沮喪,相反卻掛著愉快的笑容。她走在最前麵,處處透露著自信,不時興奮地回頭招呼身後打鬧的三兄弟:“喂,你們三個趕緊跟上,別走丟了。尼基,你聽到沒有?你老不聽話,要是你走丟了我還得找你去。”言談間,儼然一副極有威信的大姐模樣。
這時,我對女兒說:“你確實很有同情心,好孩子就應該這樣。不過,你瞧,那個姐姐實際上不需要我們幫助。”
這件事對我有很深的啟示。自此,我明白了,家庭的可貴之處在於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而不是過分地嗬護他們。若照顧過多,孩子不但會因此失去鍛煉與進步的機會,還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進而失去自信心。相比之下,身患殘疾的孩子的自信心會更加脆弱。如果這個家庭總是對女兒進行特殊照顧,生活起居總是有人幫忙,盡力避開她身體上的不便,那麼,這樣做確實滿足了家人補償其不幸的心願,但是,這對她漫長的人生而言,是愛還是害呢?如果這家人是這樣做的,那麼,女孩的臉上還會出現這麼自信的笑容嗎?
由此,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女兒上出現的態度錯誤。較之那個家庭,我實在太忽視培養女兒的自信心了,這是我在女兒早期教育中出現的一個很大的失誤。想到這裏,我不由的震驚起來,或許女兒的一生會因為我這個失誤而被毀掉。
在接下來為期一周的旅程中,我格外留意觀察這一家人,結果發現他們在這方麵果然做得非常到位。女孩雖然行動不便,但是,她不但所有的事都是自理,而且管好三個頑皮好動的弟弟也是她的任務。有同行的乘客試圖對她施以援手時,她的父母總會婉言謝絕:“多謝您的好意,我想我女兒自己能夠做好。”父母不在身邊時,女孩也會婉拒別人的幫助。
我發現女孩是船上最有活力的孩子,隨處可見她的身影,她在船上走來走去,為自己、為家人辦理好所有的事務,壓根沒有把自己當殘疾人,表現得跟正常孩子一樣。
我特地和她的父母談了談。他們的話對我觸動很大。女孩的父母告訴:“有殘疾的孩子很容易有自卑感。她會因為身體上的缺陷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和悲觀。如果家人再對她特別照顧的話,隻能加重她這種感覺,更加缺乏自信心。她會想著:一個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的人是多麼可憐、可悲啊!懷著這種心態長大的孩子,不僅生理上殘疾,心理上也會殘疾。心理上的殘疾同樣是難以治愈的。在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們才放棄了最初對她的特殊照顧,放手讓她自己照顧自己。因為不管是父母還是兄弟,都不可能一輩子照顧她。我們不希望有一天女兒發現離開我們後無法自立。現在,看到女兒慢慢地從當初最讓人擔心的孩子成長為家裏最能幹的孩子,我們心裏充滿了驕傲。”
經過這一番談話,我猛然意識到,對孩子的特別照顧,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作為明智的父母,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探索的機會,放開對孩子的牽掛。我們應該用鼓舞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根據自身條件,自由發揮能力,在增加自信心的同時提高能力。
從此以後,我對女兒不再是謹小慎微、嗬護不已了,她力所能及的事就放手讓她去做。此外,隻要她有能力,我就給她機會,讓她幫忙做各種家務或者處理家庭之外的事。
最開始,因為她已經習慣了有父母幫忙,所以我們遇到的困難真不少。女兒每天早上都會習慣性地躺在床上,等著我幫她穿衣服。我告訴她,得自己穿衣服,要不就一直躺在床上,不吃早飯好了。我讓她自己係鞋帶,她係了很長時間也沒係好,就衝我撒起嬌來:“媽媽,我不會,你來幫我係嘛。”
我沒有去幫她,隻是對她說不穿好鞋子別想出去玩。那段日子,女兒過得很艱難,她因為很多事都做不好而喪失了自信。我不禁自責起來,因為這是我的失誤,卻讓女兒來承擔苦果。因此,我下定更大的決心來培養女兒的獨立生活能力。
每當她自信不足,哭著不肯做事時,我就會搬出那個殘疾女孩來激勵她:“維尼芙雷特,你想想看,我們在船上遇到的那個小姐姐什麼事都自己做,還做得棒極了。你難道不想和她一樣能幹,做一個讓大家稱讚的好孩子嗎?”
維尼芙雷特哭著說:“我也想,可我太笨了。”
“不會的,你不笨啊!你看,雖然那個小姐姐腿有殘疾,但她卻能把事情做好,你手腳都健全,難道還比不上一個殘疾孩子嗎?隻要你有自信,肯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比那個小姐姐還好。”
“真的嗎?”女兒還是不大相信。
“當然啦,媽媽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不能動不動就哭鼻子。你想想,你見過小姐姐哭嗎?”
“沒見過,她一直在笑。”
“對啊,你要像小姐姐那樣才好。”
女兒不哭了,擦幹眼淚,仰起頭說:“媽媽,你說得對,小姐姐腳不方便還那麼能幹,我也能做到她那樣。”
克服最初的困難之後,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請人幫忙了,終於習慣了凡事自己動手。同時,她還發現,原來自己的能力比想象中要強得多,因此自信心越來越強,甚至會主動提出幫我幹家務。這樣一來,對家庭的貢獻中,她獲得了自豪感。維尼芙雷特五六歲的時候不僅可以照顧自己,還會在聚會時主動照顧比她小的孩子。我終於可以像那個殘疾女孩的父母一樣,自豪地對親友說:“我為我的女兒感到驕傲。”
相信孩子能做到,不替他代勞
在對女兒教育的過程中,我發現,為孩子代勞力所能及的事,會嚴重傷害她的積極性,因為這讓他們失去了實踐機會。其後果是他們喪失自信與勇氣,也會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因為安全感是以能力為基礎的。父母們自認為子女代勞是無私的,事實上卻是剝奪了孩子發展自身能力的權利,要知道,孩子成長的最關鍵因素就是自立。因此,我提醒年輕的父母們,孩子們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切忌事事代勞。這是個必須反複強調的重要原則。
我反複強調這個原則,是因為這是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父母因為對子女愛得太深,常常會讓情感壓倒理智,照顧孩子的心願超越一切。哈裏森太太是我的老同學。她丈夫意外去世了,因為他們遠居在東海岸,所以我直到兩年後才得到這個消息。這讓我十分愧疚,決定馬上出發去看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