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看來,哈裏森太太的喪夫之痛已經平息,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她隻不過是把那份情感轉移到了兒子大衛身上。我認為她對兒子太過疼愛了。大衛都四歲了,還整天要媽媽喂飯,穿衣穿鞋。媽媽寸步都不想離開大衛,去哪裏都要帶著他。她甚至禁止大衛去院子外麵玩,理由是擔心兒子出意外。因此,小夥伴們都不敢找大衛玩。這種教育方式讓大衛長成了一個能力不足、性格孤僻的孩子。我剛到他家時,他都不敢跟我說話。
這種教育兒子的方式讓我忍無可忍,我用了好幾天才說服她送大衛到幼兒園。我認為,大衛離開媽媽,在一個比較正常的環境中成長,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最後,她終於同意了。可是,大衛去了不到兩天,幼兒園的老師就把我們叫過去談話。老師說,大衛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甚至不會扣扣子、穿鞋。可是,與他同齡的孩子都能把這些事情做得很好。相比之下,大衛總是笨手笨腳,可憐兮兮的。老師給哈裏森太太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讓大衛學會自己做這些,因為四歲的孩子應該學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幼兒園的老師教大衛這些基本技能時,大衛說什麼也不肯做,隻是鬧著要媽媽。因此,老師要求哈裏森太太以後不要再為兒子代勞,否則,她們的努力就會白費。想不到的是,哈裏森太太竟然拒絕了老師的要求,她居然說:“大衛就是我的一切,為他做再多的犧牲我也願意。”
不管我怎麼勸,大衛就是鬧著再不肯去幼兒園了,最後,哈裏森太太還是接他回家繼續之前的日子了。
不要以為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實際上,這樣的母親在社會上比比皆是,而母親的這種所謂的自稱犧牲精神還讓人頗為稱道,可是,我們在稱讚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樣會不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在實際生活中我發現,成長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大多難有成就,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母親的溺愛,向他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認為自己隻能依賴媽媽,自己什麼也做不了,這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照顧自己的機會,因而喪失自信。從小缺乏信心的孩子往往會成為一個怯於探索的人。媽媽的關愛讓大衛感到自己在媽媽心中的重要性,並因此感到滿足、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媽媽不再如此,由此而產生的失落感就會讓他心生怨恨——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我認為,因為無法克製自己的情感,哈裏森太太影響到了大衛的發展,阻礙了他的健康成長,這是種很自私的做法。將來孩子能否獨自麵對外麵的世界,才是真正懂得愛孩子的母親應該關心的問題。的確,讓一個在百般嗬護下長大、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青年去麵對未來的社會是非常殘忍的,也是母親不忍心看到的。如果希望孩子成功地走向外麵的世界,一定要從小培養他自立、自信。但是,如果我們為孩子包辦一切,就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了。而且,在溺愛中長大的青年,內心是畏縮、缺乏勇氣的。
我努力向哈裏森太太講清楚這些道理,為了讓她認識得更加直觀,我還邀請她和大衛跟我們一起去我姐姐家度假。
看到和大衛一般大的維尼芙雷特什麼事情都會自己做,哈裏森太太感到驚訝極了。剛開始,她一看到女兒自己在廚房熱奶喝都會驚叫著跑過去幫忙,並責怪我:“你怎麼能讓這麼小的孩子自己做這種事呢,萬一燙著怎麼辦?”
不過,她自己後來對比了自信獨立的維尼與畏縮無能的大衛,慢慢懂得了哪種教育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一天下午,我們帶維尼、大衛和我姐姐的孩子們去海邊遊泳。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遊泳了。可是,大衛隻是坐在沙灘上,害怕著不敢下水;而維尼與六歲的阿麗森嫻熟地換上泳衣。不知道為什麼,三歲的艾倫卻在一邊生悶氣,小嘴兒撅得高高的。
他媽媽催他:“艾倫,快點換上你的遊泳褲!”
雖然艾倫的爸爸和別的孩子都下水了,但艾倫還是站在那兒,一點不動。他媽媽見他這麼長時間都不過來,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就遊回去找他。
“寶貝,別發呆了,爸爸已經下水了,快穿上泳衣。”艾倫理直氣壯地嚷道:“我不會自己穿。”
媽媽隻好說:“過來吧,孩子,我幫你穿上。”
阿麗森在另一邊對維尼笑道:“看我弟弟笨的!”
我急忙走上前去,攔著姐姐,不讓她給孩子穿遊泳褲。在家裏,艾倫是最小的孩子,以往的經驗讓他知道,自己不穿遊泳褲,必定會得到媽媽的格外關注。阿麗森也很樂意看到媽媽幫弟弟穿衣服,這樣才能顯出她比弟弟能幹。很顯然,我的姐姐並沒有意識到對兩個孩子而言她的做法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了讓艾倫高興,她幫他做了他本可以自己做的事。可是,正是她太過細心的照顧,讓艾倫失去了培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
很早之前,我就跟姐姐討論過這個問題,告訴她要給艾倫留下自己的空間,艾倫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媽媽的服務。因此,我的姐姐也意識到,艾倫有能力自己穿上遊泳褲,不能總是嬌慣他,必須給他留出發展的空間,可能再過一會兒,問題就解決了。
艾倫過來後,我的姐姐並沒有替他穿遊泳褲,而是給他指導,讓他自己穿。姐姐不再催兒子,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一定能自己穿上,別著急。要知道,你已經長大了,是個大孩子了。”
最初,艾倫堅持說自己不,但姐姐沒有理他,而是繼續鼓勵他:“你一定能的。媽媽閉上眼睛數到十,看看你能不能穿好!”
不過,艾倫依然磨著媽媽幫他穿。因為缺乏自信,又看到爸爸帶著別人在海裏玩得那麼高興,自己卻不能玩,艾倫禁不住哭了起來,再不肯嚐試。
要是在平時,艾倫這招特別管用,可是今天卻失靈了,還讓他沒辦法跟大家一起遊泳。在我把姐姐拉到沙灘曬太陽後,艾倫就知道媽媽不會回來幫他穿遊泳褲了。當他發現自己沒辦法跟大家玩,也沒有人會同情自己的“遭遇”後,就改變了主意,開始嚐試自己穿遊泳褲。不久後,艾倫終於自己解決了這個難題,跑到海裏跟大家一起開心地玩起來了。
哈裏森太太看到這一切,明白應該怎樣對待孩子了,也開始改正錯誤的方式。當天晚上,孩子們玩了一天,累極了,都早早上床睡覺去了,隻有大衛沒有睡。我們幾個大人在花園裏喝咖啡聊天。期間,大衛在桌邊磨蹭著,隻要我們談話一斷,他立刻就會小聲對哈裏森太太說:“媽媽,陪我一起去睡覺吧。”
在以前,哈裏森太太肯定會什麼都不管馬上滿足大衛的要求。但是,這一次,她平靜地告訴兒子:“你自己先過去睡吧,我還要跟叔叔阿姨聊會兒。”
大衛不甘心地說:“我怕。”“別怕,媽媽在這兒呢!”
大衛開始撒嬌了:“我不要自己睡,我要媽媽和我一起睡。媽媽,你答應陪我吧,我怕黑,怕會被妖怪抓走。”
我們都注視著哈裏森太太,眼裏充滿了鼓勵,哈裏森太太耐心地柔聲說:“哪兒有什麼妖怪了。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以後都得自己睡。去吧,別怕,上帝會保佑好孩子的。”
大衛開始鬧了,他大哭起來,跺著腳,甚至在地上打滾。哈裏森太太隻是看著他,一句話也不說。大衛鬧了一會兒後發現沒人搭理他,自己困得不行,實在沒辦法,隻好爬起來一個人去睡覺了。
哈裏森太太在明白了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後改變了對兒子的態度。大衛自幼喪父,母親對他自是倍加疼愛。以前,隻要是大衛想要媽媽怎樣,媽媽就怎樣。現在,哈裏森太太也開始反省自己了,希望盡快讓兒子學會獨立。不久後,大衛發現媽媽跟以前不一樣了,自己發脾氣也不能指揮媽媽了,像他前天晚上,又哭又鬧也沒有起到作用。
媽媽不再聽他的話了,大衛想通過發脾氣讓媽媽再次幫他,但媽媽和藹卻堅決地拒絕了他。最後,大衛終於邁出了走向自立的第一步。哈裏森太太通過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大衛學會了獨立。
幾年後,我再次見到了大衛,這裏的大衛已經長成了一個堅強的大孩子了,不但有能力照顧自己,還能照顧寡居的母親。可以想象,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個性獨立、能力超群的青年。
鼓勵孩子是其成功的催化劑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即鼓勵孩子,讓她產生自信心,父母應時刻注意這一點。正如植物需要源源不斷的陽光雨露一樣,每個孩子都離不開不斷的鼓勵。許多兒童教育家都一致認為鼓勵是最重要的成長因素,因此,很注重鼓勵的作用。例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常說:“孩子如果離開了鼓勵,就如同魚兒離開了水,將無法生存。”鼓勵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有多麼重要,也就不言自明了。
幼兒時期,麵對陌生的複雜世界,孩子們雖常感到不知所措,但是為了適應和融入這個大千世界,他們仍然勇敢進行各種嚐試,努力學會使用多種方法。然而,父母在此階段往往忘記了嘉獎孩子過人的勇氣和行動,而是無意識地給孩子在道路上設了許多愛的障礙。
這種現象源自於父母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父母總是被一些偏見所困擾,認為完成某一件事的能力隻有到了某個年齡段才能獲得。例如,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主動幫我們收拾桌子,但是,他剛拿起盤子,媽媽就會趕忙過來阻止他:“別亂動,你會打碎盤子的。”雖然這樣做你能保護那個盤子,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成為他發展某種能力的一個障礙,甚至無意中你可能成了一個劊子手,扼殺了一個孩子的天賦。
父母常常在不經意間向孩子炫耀自己多麼有能力、魄力和實力,但其有些話語卻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的無能和稚嫩,例如,“你的房間亂七八糟的,怎麼弄的。”或“你衣服怎麼穿反了呀。”等等諸如此類。父母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漸失自信,也會讓他們遺忘了隻有大膽進行各種探索嚐試才能成為人才這件事,從而不再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和磨煉能力。
父母認為孩子隻有到了某個年齡段才有做某種事情的能力,否則,他的能力將不足以完成這類事情,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與事實是相反的,其實,孩子在那個年齡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能力,但父母的行為卻沒有使他們的能力順其自然地發展,而是延遲了他們獲得這種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會因此喪失自信,質疑自己的能力,進而其進取心也變得脆弱了。這種情況對其一生的發展都不利。